我居住在一座没有阳台的房子里,视野的局限让我对窗外的声音特别敏感。比如,我房对面至少住着两个驾驶员,因为清晨和深夜的马达声屡屡让我有一种睡在停车场的感觉。这还好,总比前阵子住着几个外来户,三头两天,拍桌打门,半夜调弦、掐猫阉猪般唱歌嚎叫好。
有一天,传来了久违的琵琶声和吴侬软语。这是一个中年人的声音,悠缓而略带苍凉,唱到后来又有一个女声加入,他们反复在唱同一首曲子,好像在彩排节目。他们唱得很投入,也很好听。这种情形延续了一个夏天后,我就渐渐地习惯了,觉得是我窗外的风景。
忽然有一天,我旅游回来,窗外的风景被流行歌曲替代,一听便知出自那种没有沧桑和负担的十七八岁的嗓音。小伙子练得很苦,一首歌反复唱,整个下午上空都回荡着他执着的歌声,还有母亲深情地教育:“干什么都不轻松,都要反复地练习,你看歌手在台上演出很轻松,可台下下了多少功夫?”于是,小伙子的歌声伴随我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
有一夜,睡得正香,忽然被一阵婴儿的哭声惊醒。细辨,从隔壁传来的。第二天,果然,隔壁阿姨端着一盘红蛋,挨家挨户发。原来是阿姨早年嫁出去的女儿生了个宝宝。阿姨一边派蛋,一边陪笑脸:“宝宝闹夜,吵着大家,请包涵。”
此后的一段日子里,我都是在婴儿的哭声中入睡、做梦、醒来、吃饭。孩子嘹亮的哭声,成了我们这幢老式民房的原声伴奏。说也奇怪,随着忍的时间越久,那忍的能力也越长,半月之后,竟然对震夜价的哭声充耳不闻、安之若素了。以至于二个月后,当孩子和妈突然回自己家去了,夜晚再也没有孩子哭声时,却在枕上辗转睡不着了。
后来问了医生。医生说,人的适应力是生存所需,但是对各种不合理、不正常的东西也能适应之,并与之相容相安。这只能说明你的身和心都已被扭曲,“异化”为不是自己的另一个自己了。
我期待,邻居不能忽略老人精神安静的环境。 (邢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