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关山 虎踞龙盘

--“国家森林步道”武夷山段闽赣古关隘探秘(二)

作者:朱燕涛 观看: 128       赞:

森幽诡秘童子关

童子关,又名桐子关,位于黄岗山北麓,在桐木关北约29公里处,大安源自然村西约10公里处,海拔1280米,坐标北纬27°54.6245',东经117°48.3919'。童子关同样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该关山高壑深,林幽路险。福建方向通往该关的道路有三条:其一由分水关向南,道路相对平缓,沿途长满青纱帐般的肿节竹,穿行困难。其二由大安源自然村向西溯溪而上,途中有一著名的龙井瀑布,十分绚丽诡异。如今该关道除自然保护区巡山人员光顾,已少有人迹,路隘林深苔滑。其三是由星村镇沿星桐公路驱车过桐木关至黄岗山顶,再徒步向北可直抵。

大安村民间传说,这一带埋藏着两件古老神器--铜锣和关刀(关羽大刀)。谁若得到铜锣,就可击锣啸聚四方英雄,称霸一方;谁若挖到关刀,便可所向披靡,问鼎天下。即这一带充满凶险与龙虎之气。事实上,这一区域也是曾经的古战场。文献记载,康熙年间,策应耿精忠反清的一支武装二千余人曾盘踞此关,闽浙总督梁化凤(字子鼐)率兵攻打,久攻不下,最后靠用计策里应外合方得全歼。上世纪闽赣省苏维埃政府设立大安期间,方志敏、黄道的红军便频繁出入该关道。传说,设在大安村的闽赣省苏维埃银行在1934年

的反“围剿”转移中,匆忙将从崇安、

赤石、星村等茶商富豪中“筹集”到的苏区银行贮备的金银珠宝,装入两口棺材抬到该关附近埋藏。因执行此任务的红军人员神秘失踪,该宝藏成为至今仍令人魂牵梦萦的谜团。

在临近该关口的古道,曾经有个叫白沙岭的村落,相传以毛竹制纸及产茶为主业(如今至关口的沿途仍可见许多梯状茶山及星散的茶丛)。苏维埃时期,这里被大安政权作为监狱并关押过数百名俘虏与“改组派”等。这些囚徒由于国民党进攻围剿而被就地处决,使这里从此再无人敢居住而荒芜,并倍加诡异神秘。

磅礴峥嵘分水关

分水关,距桐子关东北约6公里,至武夷山市区34公里,海拔770米,坐标北纬27°55.8969',东经117°50.6202'。它虽在九座关隘中海拔最低,但地位却最高,被尊称“闽赣第一关”“福建北大门”。该关东侧有海拔1424.7米的东路山。西侧有海拔1506.7米的望夫山,风景雄奇,文化厚重,是我国古代名关。分水关与桐子关旧有古道相连,至今基本荒废。分水关原有高大的关城谯楼及一座华光庙,1939年民国政府为修建分(分水关)福(福州)公路拆毁(改革开放后,关口附近村民将庙易址并简单修复),原县城连通分水关的闽赣古道也多数因修公路所毁。但大安岭、黄连坑仍有部分古道品相完好,极具修复的价值和意义。

分水关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史册记录连篇累牍。福建边界分别有浙赣粤三处“分水关”,但居于武夷山市西北的闽赣分水关最为著名。班固《汉书》有文字描述其地形水貌:“山峭峻地深昧而水多险,夹以深山丛竹,水道上下击石。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分水关有“入闽第一关”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铅山县志》载:“汉武帝征闽,由分水关入,而道路始通。明正统间(1436年-1449年),闽寇作乱,始于此设关……”;崇安下梅《方氏族谱》载:“咸丰七年(1857)三月十六日(太平天国军)突如其来,(分水)关兵三百口,尽遭他手,肝脑涂地,直捣大安。十七日黎明,便攻崇城,……次年(1858),寇又入分水关来……”;在土地革命内战时期,方志敏率部第二次入闽作战,也选择分水关进攻。1949年5月9日,秦基伟率领解放军二野十五军从上饶兵分三路进攻福建。秦军长随团的第三路解放大军一三一团,即翻越分水关,进入大安村,在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带领下,于次日进入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城,同于9日夜晚进城的第一路军一三零团会师。这使崇安获“福建解放第一县”称号。

分水关不仅多战争传奇,更多人文佳话,美妙华章。其特殊的地理,雄奇的风光,缤纷的历史,让历代的文人墨客每每过此,都要浮想联翩,泼墨感叹。如宋乾道三年(1167)秋,朱熹从湖南岳麓会讲千里归来,登临分水关时,诗兴大发,欣然吟道:“行尽江湘万叠山,家山犹在有无间。数朝渐喜登关岭,涧水分流响佩环。”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从江西鹅湖论辩回程,经此关又写下一首《咏分水岭》:“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这首诗不仅客观描写了分水关的自然景观,也蕴涵深邃的哲理,更表达了他对不同哲学流派求同存异的豁达自信的态度。明朝开国名相刘伯温(刘基)策马过分水关时,也留下两篇诗作:关头雾露白蒙蒙,关下斜阳照树红。过了秋风浑未觉,满山秔稻入闽中(过闽关九首其一)。峻岭如弓驿道赊,清溪一带抱山斜。高秋八月崇安道,时见棠梨三两花(过闽关九首其二)。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分水关还是著名“万里茶道”的重要关隘。武夷山茶叶在“五口通商”前,远销欧美的主要途径是先西行越过分水关,运抵江西河口古镇出鄱阳湖,然后或向南沿赣江逆行越梅岭到达广州十三行出口;或向北入长江逆汉江再于张家口转陆路到达蒙古恰克图出口。而穿越分水关的闽赣古道,在离开崇安古城过了大安村后,便异常崎岖险峻,猛兽毒蛇横行,且气候多变恶劣,加上作为“封禁山”区域的悍匪出没无常,行凶抢劫频繁。包括从事武夷茶贩运者在内的“鸡公车”苦力、“崇安担”脚夫等等,许多便未能在这一带险境中幸免于难,或因饥寒过劳,陈尸于此古道关隘中,成为令人哀叹的孤魂野鬼。因此,如今的分水关下,仍完好地保存着一座年代久远的“孤魂祠”和一方光绪年间重刻的“孤魂总祭”碑。它们是附近乡民义助的,用以祭奠、安抚那些不幸的商旅及其他“路倒”者的亡魂。该“孤魂祠”及“总祭碑”已成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分水关及其古驿道”的组成部分,以期供人们永久铭记与凭吊。

(未完待续)

分水关(朱燕涛摄)

童子关(大个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