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安贫乐道,廉退可嘉2>
--浅谈朱子廉洁思想的现实意义
作者:吴香水
观看: 74      
赞:
朱子的廉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公正无私、廉洁奉公,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通过“熹安贫乐道,廉退可嘉”这句宋孝宗对朱子的评价,来学习朱子廉洁故事和现实意义。
一、题解释义
熹,即是朱熹,尊称朱子,后世也称朱文公,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安贫乐道”源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说的是复圣颜回忧道不忧贫,安于箪食瓢饮致乐于守道修行,协助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宋孝宗引用来褒奖朱子能够在贫困的物质环境中保持快乐的心态,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被权贵与财富所诱惑,不被世俗眼光所左右。
“廉退可嘉”的“廉退”,摘自《千字文》“节义廉退颠沛匪亏”。“节”代表着节操和气节,是对个人品德的一种基本要求,是人在面对各种现实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坚守的原则底线;“义”是指正义、道义,体现了人们对公平、正直的追求。同时,“义”与“仁”“礼”等概念同时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传统道德体系核心内容被广泛传播与运用;“廉”表示廉洁,这是对一个人品行的高度赞誉,廉洁的人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为金钱、权力等世俗之物所动摇,在物欲面前始终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格;“退”在此处则应理解为谦让、谦逊,是一种谦逊有礼、不骄不躁的态度;“可嘉”即是可以、值得嘉奖,也就是孝宗皇帝认为,朱子的高尚品格、廉洁奉公,值得嘉奖与褒
扬。
二、史料故事
近年在参观几处朱子故居,并阅读《朱子家训》《朱子语类》及后人撰写有关朱子的各类读物,尤其是其廉政思想、廉洁故事方面书籍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武夷山市五夫镇“首创社仓带民储余粮”和在浙东提举任上“大义凛然六劾唐仲友”这两件事。
1.“首创社仓带民储余粮”
据记载,乾道四年(1168)春夏之际之时,闽北洪水泛滥,导致农民颗粒无收,饥民们四处流浪讨食。此时,奉祠闲居在五夫的朱子,受建宁知府徐嘉派遣,与崇安知县诸葛延瑞一起开展赈灾之事。在参与这次救灾事件中,朱子得到了启示:建立民间社仓储粮,在灾年时发放,丰年时收回,并且收取一定利息,也就是实行有偿制。这种有利可图的方法,能使更多有余粮的人愿意参股入社,这种有备无患的自救做法,不仅帮助老百姓在遇到荒灾之时有一定的口粮保障,也是让社仓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同时在经济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2.“大义凛然六劾唐仲友”
淳熙九年(1182)浙东大旱,当时的宰相王淮举荐了刚刚在南康知军任上带领百姓顺利度过荒灾的朱熹去浙东赈灾救济。朱子在从绍兴前往台州的路上,从逃荒的台州灾民口中,了解到了台州知州唐仲友强催税租、伪造假币、收取过桥费中饱私囊、挪用贪污府库储备金等大量贪污腐败的不法行为。朱子第一时间把这路上的所见所闻写成奏折上报给朝廷,并且是火力全开地连续六次向朝廷弹劾唐仲友。
唐仲友一个知州为何能够如此一手遮天地在台州胆大妄为?细查他的身世发现,其出自莒国公唐俭之后,16岁就考中进士,算是少年得志的名门子弟。再加上家中的其他兄弟,做官的做官,经商的经商,姻亲也都是当地的豪门大户,尤其是其弟唐仲温之妻正是当朝宰相王淮胞妹。这错综复杂的庞大社会关系,让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朱子在反腐抗争的路上走得越发艰难。但朱子不畏强权,坚决与黑恶势力斗争到底,与唐仲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正邪较量大戏。最终的结果虽然不如朱子所望,但是朱子弘扬正气、长养志气、展现骨气、坚守底气的做法,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无数的人民公仆,教育出一大批具有高尚情操、为政清廉的官员。
三、现实意义
“安贫乐道,廉退可嘉”主要是赞扬朱子坚守道义、淡泊名利、廉洁自守、注重精神修养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自律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有益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尤其是在物欲横流、道德观念淡薄的现代社会,倡导朱子这种廉洁自律、公私分明的价值观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朱子他不仅强调了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也在提醒人们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于物质的满足,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富足,这种道德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对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非常有利;朱子廉洁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价值观传承资源,他这种高尚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品质,对于当今提高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促进公正执法、廉洁奉公,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至关重要,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