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乡竹山创新“森林生态银行+乡村振兴公司”经营模式,企业开发经营 集体经济有收入,笋农有增收--
“一根竹”三方受益 富了村民又富集体2>
观看: 122      
赞:
初夏时节,竹海苍翠葱茏,嫩笋挺拔肥美,在上梅乡首阳村高产笋用林示范基地,伴随着阵阵锄头撬下的清脆响声,笋农们挖出了今年的最后一批春笋。
“咱们上梅乡的春笋,尝一口就知道,肥嫩鲜甜。从前我父亲挖笋,挖一两茬就没有了,产量低效益低,现在能挖四五茬呢!”厅下村笋农杨家财放下锄头,看着竹山越来越丰茂,脸上满是笑意。
此前,由于竹山管护效益低收益少,杨家财常年在外务工,竹山荒置。经由村干部联系劝说,他签订了竹山流转协议,后又收到竹山管护需要招工且待遇颇丰的消息,便回乡从事了这份和父亲相同的职业。
“这片竹山共223亩,涉及5户村民,由于效益低,已经抛荒十余年了。去年4月,我们将首阳村像这样碎片化的910亩低产低效竹林初步管护后,全部打包流转给武夷明笋笋业有限公司经营。”上梅乡流通助理许善财介绍说,经过一年3至4次的土壤施肥、劈山除杂、竹林灌溉等科学管理,春笋的采挖时间延长到5月以后,竹山效益也从每年每亩220元左右增至护后的550元以上。
上梅乡辖区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竹山面积占13.4万亩,“笋竹”文章是大有可为。然而,上梅乡笋竹产业集约化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差,竹农种植积极性也受挫。
为解决上述问题,上梅乡自去年以来全面开展农村“党建体检”,分析现状、摸清底数,并组织乡村干部外出培训,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做法。乡里融汇创新“森林生态银行+乡村振兴公司”经营模式,构建“党建带领、村企联兴、产业联推、项目联包、劳务联派、利益联结”的“一带五联”工作机制,流转竹山2444亩,新建竹山滴灌池5个,建成竹笋运输轨道3公里,打造高产笋用林示范基地860亩,基地每年可带动村财增收14.6万元。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