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城浴池和古井
观看: 58       赞:

□彭丽红

武夷山有一处南方地区历史悠久、规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2022年12月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就是武夷山古汉城遗址。

城村古汉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南麓,又称古粤城、闽越王城,坐落于连绵起伏的丘陵地上,东、西、北三面崇阳溪环绕,依山傍水。该遗址占地14.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的王城面积48万平方米,周长2896米,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是西汉初年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时营建的一座王城。司马迁在《史记·东越列传》中记载:“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寥寥数字,记载了福建上古秦汉时期一个辉煌的闽越王城。然而在闽越国立国92年后,汉武帝为集权统治,一把大火将庞大的闽越王城付之一炬,只留下残垣断壁,一片废墟。1958年,考古发现使沉睡于荒山野岭的闽越王城地下宫殿再现人间,它从两千多年的沉睡中醒来,并被世界正式认识。之后在考古人员的努力下,挖掘出大量的历史文物,如铁铤、铜镞、弩箭、万岁瓦当等实物,古老王城穿过悠悠的岁月而来,向人们述说关于一个西汉时期中国南方城市的辉煌历史和厚重文化。如今,当你目睹城墙的雄伟和城门的庄严时,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感受那段斑驳的历史。

癸卯年6月,骄阳似火,我们来到闽越王城,有幸听到福建省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员梅华全细心的讲解,让我们对武夷山汉城遗址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段古朴恢宏的深红色城墙,满是汉风韵味的门楼上三个“古粤城”大字,斜阳照壁,显出厚实而又凝重。走在幽静的卵石古道上,清风徐徐,谁曾想这显得些许苍凉的古道上曾经是闽越国浩浩荡荡的兵将和车马所必经之地,让人仿佛听到整齐的马蹄声随着清风远远地飘来又远去。进入城门,从一处布满青苔的石阶拾级而上,到了闽越王城正殿基址,高台层次分明,沟壑依稀可见,王城四周山埠保存有较好的夯土城墙,站在遗址上眺望,四周视野开阔,前有溪水缓缓流淌,后有俊美的山峰耸立。两千多年前,威武的闽越王就是从这里登上宫殿。宫殿建筑由中央的主殿、侧殿、前院、四周厢房、主殿周围配房组成,还有东浴池、西天井以及后院,厩庑水井等。

闽越王城宫廷的浴池相当庞大,西边有四条并列的东西向陶管道,北边也有四条并列的南北向陶管道,可以看出设计者在布置这个浴池十分注重细节和功能的完备性。为了确保排水畅通,浴池东壁下设有一条小型的排水管道,同时在浴池北侧东部还有一组回形的陶管道。考古学家推测这是当时的供暖设施,至今仍然是个谜,在全国范围内的汉代遗址中绝无仅有。现在能看到这个浴池和水管道都是复制品,其中仍然保留着一块原池底的真迹,池底由花纹砖铺砌而成。宫殿浴室池不仅仅是一个洗浴的场所,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展现出古代工匠们的精巧构思和精湛技艺,体现了西汉时期王孙贵族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不知不觉中来到了遗址下方一处古井旁,在品尝清甜的井水时缓过神来,只见一侧牌子上写着“华夏第一井”。这口井建于2000多年前,井径113厘米,高42厘米,厚2.54厘米,由多节陶质井圈套叠而成,每节井圈上有4个对称的小圆孔。古井深度超过了7米,令人惊叹的是,当年竟然能够精准地建造井口并打到泉脉。井底铺设了木板,井壁由一节一节陶井圈叠砌而成,每节陶井圈上还有四个对称的圆孔。通过铺设木板,不仅有效地限制了井底泥沙的扩散,还减小了井圈对底沙土层的压力,避免了井圈的沉降。据当年省卫生防疫站检验,井水含有多种有利人体的微量元素。1984年发掘清理这口古井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用于汲水的陶缸,还有木梳和井栏木。现如今,在水井中,最上面的两个井圈是原始的,而下面的井圈则是为了辅助加固而设置的。由于这口井在福建省发现的古井中年代最早,因此被称为“闽中第一井”,考古学家考察时认为:秦汉以前古井在国内多已干涸废弃,而这口井还如此泉涌如注,可称得上“华夏第一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