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血肉长城 青山见证忠魂

--台湾同胞抗日救国掠影

作者:刘深魁 李茜 观看: 42       赞:

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近日,在台湾新北市芦洲李宅,一场纪念著名抗日将领李友邦将军的展览吸引许多民众参观,展览中的部分史料、图片与千里之外的福建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牵出了一段闽台儿女同仇敌忾、奋勇抗日的爱国史诗。

“你们看,这就是当时台湾少年团留下的标语,‘打倒日寇,保我中华’,至今读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近日,记者跟随武夷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文史专家黄胜科实地探访武夷山九曲溪畔苍屏峰,崖壁上留存的抗战标语熠熠生辉,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可歌可泣的岁月。

黄胜科口中的“台湾少年团”,指的是1939年一支由台湾少年儿童组成的抗日团体。团体的发起者,正是抗日将领李友邦。

李氏家族原籍福建同安,先祖于清乾隆晚期赴台垦拓,在芦洲一带繁衍生息,传承至今。李友邦1906年出生,从小不满日本的殖民统治,少年时曾两度袭击日警派出所,后被通缉而逃往大陆,进入黄埔军校就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友邦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号召台湾民众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其后,他在福建崇安、浙江金华筹组台湾义勇队与少年团,写下了一段台湾同胞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佳话。

时间拨回到1938年6月。国民党当局将散居在福建各地的400多名台胞安置在崇安县境内的“台民垦殖所”。这批人到武夷山编入保甲后,居住于文庙和民权路一带的“台民宿舍”,因报国无门,悲愤交加。11月,李友邦决定在大陆组织一支台湾义勇队参加抗战,为此,他亲赴台胞集中的福建组织队伍,中共党员张一之随行协助。李友邦在崇安登台演讲,台胞听后纷纷报名入伍,很快便动员300人。

“当时,在崇安的台胞中还有一些少年儿童和抗日志士遗孤,无法担负义勇队的工作。为了使他们得到妥善照顾,传承抗日的火种,李友邦又成立了台湾少年团。”黄胜科介绍,次年2月,李友邦将这支队伍带往浙江金华,正式成立台湾义勇队,孩子们则编入少年团。李友邦任台湾义勇队队长兼少年团团长,张一之任秘书,此后各地台胞慕名而至,队伍最多时近千人。

在这支队伍中有夫妻、父子、兄弟、姐妹,甚至祖孙三代一起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当时,队员中有一名年过半百的台胞王逸客,领着孩子毅然决然奔赴福建前线,还为4个孩子取了新名,意在好儿女志在四方。他与儿子正东、正西参加义勇队,幼子正南和女儿正北参加少年团。

“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正式成立了,爱国台胞要举起抗日、爱国的大旗,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奋斗到底!”在成立大会上,李友邦振臂高呼。

台湾义勇队成立后,活跃在福建、浙江、江西等抗日前线,主要开展医疗、宣传、生产、统一战线等工作,包括利用日语优势在前线向日军喊话,翻译缴获的日军文件,审讯战俘,开办医疗所,指导乡民制作樟脑丸、救护药品等急需物资。义勇队还曾派医生,并把医疗器械、药品送到浙东前线的新四军部队。此后多年,台湾义勇队逐渐发展成为台胞参加祖国抗日斗争中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抗日团体。

1942年金华沦陷,台湾义勇队回到福建继续坚持抗日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义勇队队员臂章上都刻有“复疆”二字。“‘复疆’是父亲率领的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的暗号,昭示从日本人手中收复疆土的决心。”李友邦之子李力群回忆说,当年父亲每次召集抗日同志开会,墙上也必挂“复疆”二字。

时至今日,在厦门南普陀寺后山崖上,亦留存“复疆”二字的摩崖石刻,系李友邦将军在日本投降后、回台湾前夕所书。

“长忆当年抗日寇,少年壮志喜已酬。振兴中华跨世纪,两岸同胞共携手。”1995年9月,李友邦将军夫人严秀峰来到武夷山,瞻仰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百感交集,赋诗一首。

当她走到“打倒日寇,保我中华”的抗战标语前,不仅潸然泪下:“我要把这幅标语全部拍下来,带到台湾,在芦洲的祖厝,为李友邦将军纪念馆增添一份珍贵文物。”

据介绍,“打倒日寇,保我中华”“台湾少年团到此一游”标语,出自台湾少年团团员之手。

台湾少年团成立后,把宣传抗战作为主要工作,团员们通过慰问信、话剧、歌舞、漫画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并教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死汉奸》《最后胜利》等独幕小剧,激发两岸民众的抗战热情,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儿童抗战团体。

1940年6月,少年团奉命回崇安,向民众进行汇报演出,与抗敌剧团举行茶话会,交流宣传经验。7月3日,少年团团员在攀登武夷山时,不忘宣传抗日救国,用赭红颜料在苍屏峰书写下宣传标语。

1939年4月,周恩来到金华检查工作,听取张一之关于义勇队的工作汇报,给予充分肯定。后来,根据上级组织要求,台湾义勇队成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张一之任书记。台湾义勇队从成立到1946年1月初在台湾解散,一直坚持共产党领导。

1945年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后,台湾义勇队队员返回台湾。1952年,李友邦将军在台湾白色恐怖中遇害。如今,在芦洲李宅,李家后人每年都会联合台湾各地的抗日志士亲属举办纪念活动,共同追忆两岸同胞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光辉岁月。

……

时光流转,崖刻依旧。

昔日的抗战前线,如今已成为武夷山国家公园,每年迎来无数两岸同胞游览观光,在绿水青山中瞻仰抗战遗迹。记者看到,台湾少年团留下的标语经景区管理部门描红增色、加工雕凿,保存完好,如今已经成为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的重要史迹,成为两岸同胞爱国报国、休戚与共的重要见证。

黄胜科告诉记者,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李友邦将军和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的将士们毅然选择与祖国生死相依,将热血洒在抗日战场上,诠释一腔赤子情怀,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矗立起一座中华民族抗日史上的丰碑,实为可歌可泣。

1939年成立的台湾少年团(资料图片)

武夷山景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查看石刻标语保护情况。 (刘深魁 李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