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声浸九曲
观看: 56       赞:

□李杏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武夷山》一诗名扬千古,而武夷山的奇秀景致也正是其博得李商隐乃至古往今来诸多文人诗家钟爱的理由。九曲蜿蜒,丹霞绮绝,连峦独峰各有其美,碧色之间岩茶飘香:毋庸置疑,福建是美的,武夷山是美的。

漫步于九曲溪畔,确有“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感触。武夷山的自然是贯穿一年四季、一日之间的。清晨时分是不分季节的薄雾缭绕,隔岸远远望向天际线处的起伏群山,深浅不一的黛色受着雾的晕染,呈现出水墨画般的意蕴;日轮渐渐攀上山头,明晃晃的阳光便笔直而宽容地挥洒上九曲溪的水面,使那碧绿得好似一条玉质的绸带的溪水漾开粼粼波光,荡出一片金绿交织;夕阳西下时,那片片跃动的澄澈光鳞又徐徐转深,进而将溪面也浸透成赤红,为竹排上放声的排夫的侧脸也镀上昏黄;至于月亮被云层遮掩住面貌的夜晚,森然的山的剪影层层叠叠,好似缄默的守护者,而明月露出脸来的时分,又流转着白银般的光辉。倘若是春日,山间便会布满来来回回背着竹篓的身影,飘荡着采茶的劳动人民此起彼伏的歌嗓;若是夏日,蒸腾的热度扭曲了空气,无边、无际、无云的晴空浩渺,山也在这阳光下更显青翠生机;若是秋季,正所谓“秋高气爽”,此时的气温最为宜人,山林也还并未枯谢,仍旧致情致力;若是冬季,寒风吹拂下的九曲与群山、玉女与大王同样别有其美。

然而这独特精巧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天赐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千百年来在此繁衍生息的劳动人民--闽人以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淬炼了武夷之美,升华了武夷之美,让这闽北山城的秀美真正与人文交融、交织,奏出了别致的乐章。

人民提智慧之笔,饱蘸奋斗之墨,工笔描摹出了中华五千年辉煌历史的画卷。滔滔时光长河中,福建人民敢拼敢闯、不惮劳苦,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创造美的体验。

且看九曲溪两岸,堪称茶儒合一的文化宝库:十八处架壑船棺高悬崖壁,静观岁月变迁;三十五处书院遗址悠久屹立,墨香盎然,亘古未改;更遑论那堪称天人合一的摩崖石刻,以绝妙技艺实现高难可能,淋漓尽致地浸透了、展现了闽民的智慧,将那些饱含哲理与儒思的字句镌刻于石崖之上,永久与时光相伴。试问见者,又如何不为这样的劳动智慧、这样的传统文思折服?

而武夷五夫镇,恰是“落落三百余文,千古治家之经”的大儒朱熹教书讲学的常住之地,要寻访理学书院,感受儒文气息,探寻邹鲁渊源,五夫镇正是最好去处。在这方塘座座、稻田青青的朱子讲学之里,朱子雕像屹立其间,守望着武夷山水,守望着这方白莲之乡,守望着千百年来的文化变迁。

“采采金芽带露新,焙芳封裹贡枫宸。山灵解识君王重,土脉先回第一春。”且听那首山歌茶谣: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春从天上来,嘘弗通宾海,纳纳此中藏,万斛珠蓓蕾;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正月过了是新年,邀着衙丁点茶田……声声句句,或雅或俗,蕴含着多少年来茶农总结的生产经验与种茶智慧、蕴含着多少年来茶农辛勤劳作的勤奋开拓伟大精神。茶声不绝,茶香绵绵,萦绕着九曲溪畔,更萦绕着整个武夷山。

武夷之美不仅在肉眼所能欣赏到的自然之美,更在劳动、在创造、在贡献、在人文之中。在劳动中,武夷人充分与自己深爱的故乡自然共鸣共振,靠山靠水靠茶,在致富的同时,传达了多少对武夷山的热爱?闽南的妈祖信仰、闽北的朱子文化,这浓郁的人文气息中,又滋润了几代人的智慧与深情?这份热爱,不仅对故乡,更对国家、对世界有着深远参与贡献。作为新时代的福建子民,贯彻劳动精神、热爱自然热爱故乡,更是沐浴在这份智慧的福泽中的有福之地之人所应力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