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之春2>
观看: 11      
赞:
□吴佳慧
武夷山“一溪贯群山,两岸列仙岫”,集峰、洞、岩、溪于一体,山丹、水碧、云深,温暖湿润气候孕育下的原始森林秘境,和蕴藏其中丰富多样的物种,无不引人遐想和探究。闽越王城的发现,让武夷先民在秦汉时期的历史活动有了具体印证。汉武帝在长安东南郊太一坛旁进行的一场春祭,确定了武夷君在神仙界的位置。“碧水丹山之地”与武夷君产生链接,山因神名,也奠定了“武夷山上有仙灵”的基调。唐代佛教传入,北宋理学(新儒学)南传,儒释道共荣于一山千载的局面开启。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繁荣的历史文化伴随武夷山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天,今天的武夷山人开始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保护区,到世界遗产地,再到国家公园,无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武夷之春的故事一直在延续。
以春解祠,山因神名
秦始皇登基的第二年的八月中秋,武夷君、皇太姥和魏王子骞等武夷山十三仙人,在幔亭摆酒设宴,款待开山有功的乡民。乡民循彩虹桥登峰顶,但见彩屋幔亭、瑶台宝阁鳞次栉比,悉施红云茵、紫霞褥,金盂贮花,异香氲霭。众仙娥、美姬舞袂翩跹,欢歌助兴。鹦鹉杯、琉璃盏、琥珀钟、水晶碗一一满斟玉液,连注琼浆,仙凡欢聚,共同祈祷武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茶飘香,百姓康乐……天色将晚,乡民拜别众仙。当最后一人走下虹桥,狂风暴雨骤起,虹桥被打成碎片,飞插进二曲至四曲山崖岩洞中。风雨停歇,幔亭峰已无彩屋众仙的踪迹……
这场仙凡共饮的盛宴名幔亭招宴,与其有关的传说流传至今。十三仙人大宴乡民所在之山峰,因宴席上的“彩屋幔亭”故名幔亭峰,山峰横欹在大王峰北侧,上面摩刻巨幅“幔亭”二字,于山脚处即清晰可辨。
幔亭招宴的位首是武夷君--武夷十三仙人之首,他在武夷的传说故事众多且流传甚广,为武夷山许多风景赋予了来由和名字。除设幔亭招宴的幔亭峰外,还有荒歉之年于天游峰顶涧水流送胡麻饭以惠山民的胡麻涧;与控鹤仙人在干旱时祭天求雨的化鹤岩,以及九曲溪二曲翰墨石下方武夷君为镇水怪而设的道冠石,因作恶被武夷君点化为石的“喷龙涎”、青蛙石等等。
在民间传说故事里,武夷君以具备至高地位和神力,惩恶扬善的仙人形象存在。但和中国诸神仙大都来源难溯、演变过程复杂一样,关于武夷君的来源、是何种神等问题,也未见有明确定论。从史料记载看,首先是一场春祭。
《史记·封禅书》载:“后人复有上书,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乾鱼;阴阳使者以一牛’。”汉武帝令祠官按照上书人的方法管理祭祀,在谬忌奏请创建于长安东南郊的太一坛旁祭祀。祭祀的各路神仙中,武夷君赫然在列,祭品用的是乾鱼,得到官方祭祀,可见武夷君在神仙界有了一定地位。春天是土地化冻、万物复苏的季节,武帝效仿古代天子,在春季祭祀,以求解除殃祸,风调雨顺,获得福祥。
从考古资料看,湖北江陵九店56号墓出土的约属战国晚期的《九店楚简》,是关于武夷君最早的文字记载,其中的“告武夷”简云,“□敢告□䌞之子武夷:尔居復山之巸(沚),不周之埜(野),帝谓尔无事,命尔司兵死者……”根据简文,武夷君居于復山之沚,不周之野,是司兵死者的神。有考古研究者提出復山或为古夔州(今四川地区),战国时期属楚人管辖,也可能是今河南桐柏县城与平氏镇之间,战国时则属楚方城,两种说法都在楚地范围内,与武夷山尚无关系;而不周即共工怒触的不周山,范围广大,说法不一。考古资料早于史料记载,从这份考古资料看,武夷君应是从其他地区传入武夷山地区的神,至于他是如何传入武夷山地区,与武夷山发生连接,尚无一定论,有学者认为或与巴楚地区板楯蛮人的南迁或楚人的入闽有关。无论武夷君来源何处,有一点是比较确定的,那就是武夷山的名字因武夷君而来,山因神名。
到了东汉末出土的陈叔敬镇墓文中,武夷神的性质发生变化,成为了一般的土地神,出现“武夷王”的称呼。出土的唐、宋时期地券中也见关于武夷王的材料,被称为“地主神仙”。《太平御览》地部卷十二中,引用南朝梁萧子开撰《建安记》,文云:“武夷山,顾野王谓之地仙之宅”。唐代陆羽《武夷山记》亦载:“武夷君,地官也。”武夷君从司兵死者的神转变为地官,身份作用发生着变化,但无论身份如何转变,武夷君成为官方认定的宗教信仰,成为民众的崇拜,武夷仙人的形象被固定了下来,并在武夷山广泛流传,产生深远影响。
大王峰脚下的武夷宫(天宝殿)在唐天宝年间初建时,就是祭祀武夷君的祭坛。随武夷君而衍生的皇太姥、控鹤仙人、魏王子骞等十三仙,以及关于十三仙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武夷山在道教领域的影响力,唐末,武夷山跻身成为道教神仙们居住的福地洞天系列中的第十六洞天。南唐保大二年(944)元宗李璟为其弟李良佐到武夷修身炼道,改建天宝殿为会仙观,规模宏大,并诏告:“方圆120里为本观护荫,全山禁樵采、张捕”,使会仙观具有了管理武夷山的权力,沿袭相传至北宋时期,有关武夷山的诏旨、赏赐、祭祀等悉由会仙观承接。会仙作为行政区划的地名在武夷山(崇安县)建置后,一直沿用至清末。从“会仙”二字的意思即可看出浓重的道教修炼逻辑:与仙人相会,尔后成仙。由于李良佐的刻意经营,宋初,武夷山名声大噪,文人墨客接踵而至。武夷君及魏王子骞等传说中的武夷十三仙在宋代得到多次册封,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自乾兴迄熙宁末,遣使降香、投送金龙玉简者凡二十。”武夷山大王峰顶有一条两岩夹峙的狭长缝隙,阔仅米余,长约百丈,名投龙洞,史载就是宋朝廷遣使投送金龙玉简,祭祀武夷君的地方。
无论是“司兵死者”、抑或是地主、地官,武夷君受到崇拜体现的是对武夷鬼斧神工的自然山水,以及鸟兽虫鱼秘林世界的好奇,是对生老病死的疑惑,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人们面对来源和形成超出认知的事物,便想象出能统摄这一切的神,并进一步赋予成为仙人的美好愿望,正如幔亭招宴上武夷先民赴仙人宴所循之虹桥,既有连通仙境的功能,却又转瞬即逝,不可捉摸。那些飞插进山崖岩洞的虹桥碎片即如今游九曲时所见的虹桥板,虹桥板其实是三千八百多年前的悬棺葬的遗存,彼时武夷山乃古越时期。一座王城的发掘,揭开了这个时期武夷先民历史活动的面纱,这座王城就是武夷山城村古汉城,它是古越族历史辉煌的一章。新的发现,引发出新的探究和猜想:武夷先民为何将船棺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又是如何将船棺置于悬崖峭壁之上?武夷奇伟俊秀的山水与这些想象、愿望勾连,因而有了人间“仙”境--武夷山。
春风化雨,无边光景
武夷君所御之春风,吹拂武夷大地,化而为雨,落在一株树龄近千年的红豆杉鱼骨般的叶片上。这株红豆杉生长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区拥有2.9万公顷原生性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在年平均气温13℃左右,年降水量2000 mm左右以及相对湿度78%~84%的加持下,保护了武夷山风景区的精华--九曲溪,成为闽江的天然巨型“蓄水库”。这里已知有银杏、南方铁杉、鹅掌楸、钟萼木、天女花、水松、香榧等珍稀孑遗植物,以及集中连片的一千多亩保存完好的南方铁杉,是全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研究中国爬行类、两栖类动物的钥匙”,又被誉为“昆虫的世界”“鸟的乐园”“蛇的王国”。
随着春天的第一声惊雷,3000多种植物、6800多种昆虫、100余种两栖爬行类动物、60余种鱼类、近300种鸟类,一齐在这片森林秘境中苏醒。武夷山迎来了春天,树木的新叶发芽壮大,老叶的位置被挤占,纷纷从树上坠落,覆盖在树下的苔藓和枯枝上;草像是专门为了与树木匹配似的,一夜之间也呈现出崭新柔嫩的绿,草木的绿是一层一层晕染上去的,从浅淡轻盈变成浓烈厚重,次第开放的花朵,给绿的底色点上红、黄、蓝、紫等色彩。一只毛冠鹿穿过树丛,撞破了结在树与树之间蛛网,树枝的水滴与蛛网的水滴一齐洒落,毛冠鹿披着水珠,在落叶苔藓和枯枝中啃食崭新柔嫩的草。成群的飞鸟在雨中振动湿漉漉的翅膀,鸣叫着起飞;蛇、虫忽然从草丛窜出,与人遭遇,相互吓了一跳……树发芽,草生长,花开放,河水翻涌,万物萌动,武夷最美之季当属春。南方红豆杉上的雨滴从叶片滑落,钻入泥土,聚集成泉,顺山势而下,与保护区内常年不息的150多条大小溪流一起,汇成九曲溪之源,汩汩向前,经九曲溪、崇阳溪,最终汇入闽江。
前人从幔亭峰下的晴川一曲逆流而上,故平川(星村竹筏码头)为九曲,朱熹《九曲棹歌》如此歌九曲:“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九曲溪穷处别有天地,其中的一片天地为燕子窠,是又一个春天的故事。作为武夷山生态茶园的典型代表,此处春茶香气的散发,仰赖的是茶园套种的大豆和油菜提供的养料,科学的种植既提高茶叶品质,又减少碳的排放。从此出发,武夷山作为“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的示范,在带动茶农增收同时,也让武夷茶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亲民茶。
今人乘筏从第九曲顺流而下。泛舟九曲,人游画中,在九曲溪婉转萦回的清碧秀丽中流动,移舟换景,揽两岸灵峰、三仰、天游、仙掌、玉女、大王、幔亭等山峰之胜……不能不感叹武夷丹山岩石的奇伟秀拔,有书法名家赵朴初1990年游武夷时寄调《凤凰台上忆吹箫》为证:“一月雨游神州名胜,武夷接着黄山,各逞奇争丽,双绝人寰,君道黄山石怪,君不见怪有千般,武夷石横空大块,猛削轻拈……”若是遭遇在武夷春日极易遭遇的一场雨,更是有奇景可赏,碧水丹山皆被烟雾笼罩,一时山水面容模糊,几乎无法辨别,雨歇后烟雾流动升腾,水和山的模样再一点点清晰,雨水洗涤之后,奇伟秀拔的丹山又透露出了可亲可爱。
“横空大块,猛削轻拈”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用,大自然仿佛费了好一番巧思,在武夷景区60平方公里内,除巧置“三三秀水”九曲溪、“六六奇峰”36峰外,还设了18幽涧、60石、72洞、99岩、108景。正如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发出的慨叹:“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武夷山水因稀有而珍贵,少有的碧水丹山,藏着丰富的草木、虫鱼、鸟兽,1999年12月,武夷山获联合国批准“双世遗”,其中之一正是自然遗产。
三教同山,武夷春盛
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有使人变得通透平和的治愈能力,目之所及的春天触发内心春天的抵达,武夷的自然山水和仙境灵气吸引一众文人墨客至此修炼身心,他们在山中修身传道、著述讲学、吟咏题刻,被武夷山水、文化浸润滋养的同时,反哺这里的山水人文,使这里的山水更负盛名,文化更趋繁荣。
两宋理学一脉,由振兴孔孟儒学的胡瑗、孙复、石玠宋初三先生开启,到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至朱熹集理学大成,确立理学完备的思想体系。朱熹理学形成的过程伴随着理学南传,理学南传的诸多重要人物都与武夷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武夷由此成为理学阵地。隋唐之际,佛教传入武夷山,至唐末发展迅速,禅风渐盛,培育出了以扣冰古佛为代表的一批高僧,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瑞岩寺、天心永乐禅寺等道场香火鼎盛,成一方名刹。入宋后,武夷山佛教保持了相当长的繁荣时期,高僧名师迭出,仅被记载在佛教名籍《五灯会元》中的就有近10名。儒释道共荣于武夷仙境,三教融合发展达到空前盛景。《武夷山市志》载“而儒林入佛,则更显佛学的深邃。崇安县令、北宋名臣赵抃亲躬佛事,史论评他‘摈去声色,关心宗教’。世居武夷山的一代名儒胡安国、胡寅、刘勉之、刘子羽、刘子翚等均深研禅理,与僧众过从甚密,卓有影响,均属宋代著名的居士。”
与僧众过从甚密,卓有影响的名儒胡安国、胡寅、刘勉之、刘子羽、刘子翚等均生活在崇安县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绍兴十四年(1144),十五岁的朱熹按照父亲朱松的托孤安排,跟随抗金名将刘子羽到五夫里生活,开始追随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学习。三先生均是程门(程颢、程颐)的再传弟子,在三先生的教导下,朱熹潜心攻读儒家经典,接受北宋儒学四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程门四弟子杨时、游酢、谢良佐、吕大临的学说。也是受刘子翚、刘勉之等老师的影响,朱熹与禅结缘、与僧人结交往来,佛教丰富精致的理论成为朱熹理学哲学基础的一部分,为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不可或缺的养分,使朱子理学兼具修心和治世的达己达人的功能,成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的“内圣外王”之道。
朱熹在武夷生活学习、著述讲学、授徒传道近半个世纪,完成著述70余部。除读书著述外,朱熹还致力于收徒讲学,开办书院。淳熙十年(1183)正月,54岁的朱熹正式开始在五曲溪北隐屏峰西南麓兴建书院--武夷精舍。书院落成后,大批学友门人来此学习交流,蔡元定、游九言、刘爚、黄榦、詹体仁、真德秀、李闳祖、李方子、叶味道等都曾就学于此。《朱文公文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门人就有200多人。他们倡道讲学,著书授徒,创建书院、学堂。这些书院奉武夷精舍为圭臬,先后出现在武夷山中,使朱子理学得以发扬光大,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被誉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
在武夷山,读书论道与饮茶密不可分,茶文化成为武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九曲溪五曲水中,有一块天然岩石,因石的南侧摩刻着“茶灶”两个行书大字,被称为茶灶石。石上有数处天然穴洞,可置炭安茶炉煮茶会客。旧志载,“茶灶”为朱熹所刻,他在武夷精舍读书授业期间,经常偕学友、生徒至石上煮茶论学,茶灶石被列为武夷精舍十二景之一,并题《精舍杂咏十二首·茶灶》诗一首: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朱熹煮茶会客论道的故事亦有传说:
一日朱熹正独坐在茶灶石上吟《茶灶》诗,先后不约而至的刘彦集、刘甫听闻后调侃,“诗是好诗,可惜美中不足,为何既看不到袅袅的茶烟,又闻不到扑鼻的茶香呢?”朱熹稍带歉意地说道:“茶灶停炊,只因尚缺一物。如今众兄莅临,容小弟遣一小僮前去一处索取。此物一来,茶灶必然生辉,不负众兄一片雅意。”他取来一顶草笠和一双木屐鞋,叫书僮穿戴停当,吩咐他前往桃源洞,向老道长要件东西,并随口念了十六字诀:“书僮书僮,权当信纸,从冠到屐,君见便知。”书僮赶到桃源洞,见到老道长,把朱熹交代的话和“十六字”解说了一遍。老道长听后,上下打量书僮几眼,“哦”了一声,取出一个锡罐交给书僮。
书僮回来,大家争睹从桃源洞讨来的好东西。朱熹打开盖子,香气扑鼻而来,原来里面是上好武夷茶。大家恍然大悟:书僮头戴草笠,是草头,脚穿木屐,是木字底,书僮是人,人在草木中,自然是一个活脱脱的“茶”字。
朱熹兴致勃勃煮茗待客,茶灶生起袅袅茶烟,茶香氤氲中,众人品茗论道之意更胜。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不仅品茶、论茶,还亲自参与种茶、制茶、咏茶,“客来莫嫌茶当酒”是他爱茶的写照;对于武夷君,朱熹曾发出“不知果何神也”的疑问,关于悬棺葬,朱熹也以诗“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表达疑惑……对于武夷的山水人文历史物产,朱熹无不融入探究。当朱子举起茶杯,在九曲溪的一块石头上开始思考时,武夷之春,盛矣!
古往今来,上下四方,人立其中。人们以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为翼,怀揣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一步步从探索开拓,到保护利用,再走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和实践,于是,有了这世界人间。春雨打湿九曲溪的面容,浸润武夷山峰的身体,生出流动的云雾,摩挲着游人的身心灵。雨后初晴,再望幔亭峰:山岚缭绕,夕阳斜沉,金光染红云,云霞明灭处,似又有仙人驻足。武夷之春的故事还在继续,它是一次次仙凡混合的鸣奏,是人与自然交互性的链接,是山的安宁、水的流动;是蝴蝶的振翅,飞鸟的啾鸣;是一朵花的斑斓,一片树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