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中的“茶声音”,听听他们怎么说
观看: 120
赞:
编者按:在2025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中国茶行业的发展状况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纷纷将目光投向茶产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议案与提案,这些议题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与高度关注。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之星正山小种红茶茶业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成员江元勋和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的两会建言。
(吴智成摄)
全国人大代表江元勋:建设武夷大茶区,推动闽茶高质量发展
“武夷山市是我国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之一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所在地。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唯一一个既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组织,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市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适宜的气候和碧水丹山的地理环境,使武夷山市成为各种茶叶茁壮生长的美妙家园。”江元勋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之星正山小种红茶茶业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成员江元勋建议建设武夷大茶区,推动闽茶高质量发展。
江元勋表示,武夷山市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万里茶道起点,是福建省举足轻重的茶都,每年茶商、茶人云集,也吸引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观光研学,游碧水丹山,品岩骨花香,也探索红茶雅韵。
武夷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种类丰富,品质优良,形状精雅,芳香幽馥,并且影响深远,是闽茶的卓越代表。武夷茶更是最早、最广泛地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中国茶。除了面向俄罗斯的万里茶道,伴随海运兴起,武夷茶早在17世纪初就飘洋过海进入欧洲,促成英国下午茶文化形成,促成红茶巨头立顿的产生,也促成了如今印度和斯里兰卡红茶的盛况。碧水丹山之乡,出产月涧云龛之品。武夷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千百年来,深刻影响周边和世界,促进世界文明交流融合。
江元勋指出,近年来,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武夷山国家公园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建设,武夷山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茶树生长环境日益自然化、生态化,茶青品质也越来越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及其周边生活的群众,依靠茶叶种植生产,逐步脱贫致富,为武夷山市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以此受益的广大茶农,也更自发自觉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维护赖以生存的优异生态环境,真正做到了文化和产业和衷共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弘扬闽茶文化,扩大闽茶影响力,发掘武夷茶文化,增强武夷茶魅力,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从政策、资金、人才三方面提供支持,规划建设武夷大茶区,形成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茶文化重点区域。
二是参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政策,在武夷山市建立闽茶文化产业园。在茶文化遗存保护、茶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生态茶庄园打造、茶树种质资源保护、茶科技创新突破以及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加工智能化转型升级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建设。
三是支持武夷山市建设国家级茶叶交易批发市场。
四是加强对茶叶知识产权和原产地品牌的保护力度,鼓励茶企加强自身规模建设,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
全国政协委员何一心:建议尽快建立国际茶文化交流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何一心,是连任三届的老委员,也是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每年两会提案中,都能看到他始终为茶产业的发展奔走呼号,谋求行业福祉,不遗余力地为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举世瞩目。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何通过一杯茶,构建更高效的国际文化交流体系,发挥茶叶的文化价值及健康属性,为全球一体化贡献和而不同的茶之韵味尤为重要。为此,何一心委员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国家有关部门应牵头组织成立国际茶文化委员会。目前全球主要茶叶组织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小组、国际茶叶委员会等国际性机构,以及欧洲茶叶委员会等区域性组织。这些组织主要围绕世界茶叶种植、生产、贸易、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等开展工作。
“茶”在上千年的世界发展史中,早已超越饮品属性,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一种文化符号。建议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牵头组织各产茶国和消费国的茶文化组织,共同成立国际茶文化交流平台,形成多元化的茶文化交流网络,推动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
其次要实现文化赋能产业,构建国际茶文化教育培训以及考核体系。茶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议题,更是文化命题。一杯茶,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向全球,在赋予世界健康饮品的同时,也丰富了各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茶之画卷。据统计,全球有60多个产茶国,多数为发展中国家。
为此提议,构建国际茶文化教育培训与考核体系,系统整理各国茶史、茶俗、茶艺等素材,编纂标准化教材,并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全球茶产业输送兼具文化素养与科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发挥联农带农的作用,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全球市场的文化竞争力。
最后在万物智联的数字时代下,借助科技力量激发民间茶文化交流的活力。建立“国际茶文化志愿者”制度,培养精通世界各国茶文化的茶叙事专家以及茶文化推广志愿者,通过打造数字茶传播新基地,搭建“大数据茶经”共创平台,开发“茶文化DNA数据库”,建设“云上茶博馆”国际平台,集成全球AR制茶体验,用AI解读不同文明对“茶”的语义网络,标注关于“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符号意义,实时追踪全球主要茶叶产区的文化动态。这既是一个客观的、系统、完整的知识分享应用平台,也是一个消费者互动分享不同国家茶文化,以及全世界消费者日常饮茶的互动平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茶文化作为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未来,随着国际茶文化交流体系的不断完善,“请喝茶”或将开启更多温暖对话,为全球一体化贡献“和而不同”的文化智慧。
(丁李青摄)
(来源:《中国日报》《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