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茶园绘新景
观看: 60
赞:
雨水时节,一片绿色的茶园中,樱花树点缀其间,浪漫气息弥漫,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细看一畦畦的茶树旁,还没开花的油菜,长势旺盛。近日,走进武夷山市仙茗岩茶厂。“每年的二三月,茶园就变成了热门景点。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还让不少游客转化为了买茶人。”茗岩茶厂负责人黄寿生说。
武夷山市现有茶园面积14.8万亩、涉茶人员12万名,全产业链产值增长8%,税收2.28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的茶企突破6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武夷岩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信心。
这样的信心,源自对“三茶”统筹重要指示的深入贯彻落实,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近年来,武夷山市围绕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绿色发展之路。
茶产业发展“六个一”建设生态茶园
一场春雨过后,即便茶树新芽还未冒尖,但绿意依然盎然。
每一份绿意,都是用心种下的希望。
“茶园进行生态化管理之后,耐旱性会更强,茶的香气滋味感会更好,总的来说,就是茶叶品质会更高。”武夷山天工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和磊对今年的茶叶充满信心。
他的信心,来自制茶技艺的传承,来自近年来武夷山对生态茶园建设的推进。
黄和磊所在的曹墩村,是一个典型的茶村,制茶历史悠久。数百年来,曹墩村家家户户制茶。如今,曹墩人在制茶工艺上继承传统、创新,让古老的茶村重新焕发着勃勃生机。按黄家茶叶传承谱系,黄和磊是第九代传人。自幼与茶为伴的他,16岁起便开始学习种茶、制茶。
“水更甜,品质更好,茶叶就更好卖了。”黄和磊也是生态茶园种植的受益者。他家的茶园进行生态管控施有机肥后,茶叶品质一年比一年好。
立足生态资源和茶产业发展优势,曹墩村坚持打好生态牌,抓好生态茶园建设。根据曹墩村的“制茶”特色,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提供了精准的帮扶和支持。仅2023年,该中心为曹墩村争取了生态有机肥182.6吨的项目扶持,并配置安装了145盏“杀虫灯”。
“生态茶园产量较之前相比有明显提高,亩产生态茶青可达600斤;茶叶制优率也明显提升,现在每生产1000斤的成品生态茶,优质茶达到500多斤,比普通茶园增加了100斤左右。”此前曾为曹墩村下派书记的杨郑伟说。
近年来,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着力推广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艳璇博士“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院士绿色防控综合技术,帮助越来越多的茶园形成“头戴帽、脚穿鞋、中间扎腰带”的生态环境,保障茶园生物多样性。
“我们会在茶场套种大豆和油菜,大豆的生物固氮效果可以增加土壤内的氮肥含量,油菜可以为土壤补充磷和钾,同时保持环境的湿度,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茶树生长得更好。”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徐斌介绍说,“我们用‘六个一’方法来建设生态茶园,包括茶园路网建设的‘一条路’、提升茶园生态的‘一行树’、套种绿肥的‘一片草’、物理防治病虫害的‘一盏灯’、以虫治虫的‘一头虫’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一把肥’。”
截至日前,武夷山累计建成绿色生态茶园13.26万亩。
茶科技赋能 让“一片叶”更香
近日,一则消息引发了全球茶爱好者与行业的关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FDA)重新定义了其国内健康食品的标准,并将茶正式定义为“健康食品”,该规定自2025年2月25日起生效。
其实,我们老祖宗早就对茶是健康食品做出了定论,喝茶有益健康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并称“荼为饮有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这是茶药用价值的早期记录。
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中提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观点,认为茶能“去人脂”“破热气,除瘴气”“明目”。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认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还称茶能“使人神思爽”,能“解油腻、牛羊之毒”。
而在武夷山,2022年曾发布《武夷岩茶的品质化学与健康养生功能白皮书》,科学系统地阐述了武夷岩茶的成分,揭示了武夷岩茶降脂减肥、降血糖、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免疫、延缓衰老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理,为提升武夷山茶的品牌知名度提供了科技支撑。
近年来,武夷山市积极采取多项有力举措,全面推进茶科技发展,助力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落实科特派制度是关键一环。2024年,武夷山市茶专业科技特派员人数达83人,另有9个团队科特派,实现了茶产业全产业链科技服务的全覆盖,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在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方面,武夷山市完成了茶园土壤检测工作,按照南平市“三茶”办要求,全面完成了全市绿色生态茶园的摸底和“体检”,并建立了管理台账。同时,严格执行《武夷山市茶园控肥控药十条措施》,大力推广“有机肥+绿色防控、综合防控、生物防控”等绿色生态茶园技术模式。
创建绿色食品基地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武夷山市首批在武夷、星村、兴田等3个乡镇的41个村选定3万亩茶园作为试点。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山市已于去年11月被纳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期)名录,为茶产业的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1+N”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稳步推进。中国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小武夷种圃已收集336个品种,崩埂片引进28份茶树种质,预计年底种植面积达200亩,还将新引进60份茶树种质。同时,对武夷山原有立牌保护的11个种圃进行跟踪管理,并与经营方签订保护协议,形成了“1+N”保护模式,有力保护了茶树种质资源。
未来,武夷山市将继续深化茶科技领域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裴礼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