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天桂梨为何分外甜西坛社区:房前屋后绿化好,树茂花繁景色新扫黑除恶宣传知识
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总3622期: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7-23

这里的天桂梨为何分外甜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 徐卫清报道:当时间的指针转向7月中旬,吴村镇塘边村一年一度的天桂梨采摘便揭开帷幕。是采摘季,也是销售季:短短半个月,540余户的塘边村,3000亩、350万余斤的天桂梨几乎将销售一空,销售金额超2000万。有农户直言,“种了这个梨,就等于是在山上存了一本存折。”

塘边村三面环山,耕地只有916亩,林地却有5000余亩,是典型的丘陵地带,资源禀赋并不优异;不沿海、不靠边,距离广丰县城都有15公里,区域位置没有明显的“加分项”。那塘边村是如何找到这把兴农富民的“金钥匙”?村支部书记饶明荣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的凝聚力、水滴石穿的专注力、积极拥抱时代的应变力。

先说说党建引领的凝聚力。常言道,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农业要发展、农村要兴旺,离不开强有力基层党支部。基层党支部有战斗力,乡村振兴才有向心力、凝聚力。我们不妨撷取塘边村产业发展几个片段以观之。1999年,饶明荣、吕飞国、周祥金等5名党员一合计,决定调整产业结构,从林地上“刨金”——种植天桂梨。尽管天桂梨是广丰农科所新改良的品种,口感好、品质佳,发展前景广阔,群众还是把头摇成拨浪鼓:种梨能致富?!说啥也不信。群众的质疑,并没有令饶明荣等打退堂鼓,而是带头搞起了“试验田”,决心用成效来证明。

2001年,“试验田”的天桂梨开始挂果,刨去成本,一棵梨树的经济效益抵得上几亩红薯。这让群众打心眼服气:这产业有搞头!可要大规模推广,群众心里有疙瘩:各家林地犬牙交错,规模种植是个问题;手头都不宽裕,买苗木、买肥料的资金没着落。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缺资金,5个党员做担保,从财政贷了40万元;缺技术,5人包片指导,一人一片“责任田”;林地分散,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去开动员会,挨家挨户去测量、去置换,软磨硬泡一个多月,流转出1200余亩种植基地,进行规模分包。

群众有困难,党员来帮忙。今年初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对天桂梨产业种植增添了不少困扰:交通不通畅,运输成本增加,之前的钾肥供应商不愿向散户供货;因担心疫情影响销售,有些老顾客下单预订的热情有所下降。不能让困难成为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吴村镇因“疫”而动,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让党员干部给群众发展“搭把手”。饶明荣和村里的一些老党员成立了“产业发展临时党支部”,分为后勤保障组、技术服务组、宣传推广组三大组:统一采购耕种物资,保障供应;发动身边的“土专家”,走进基地,钻进梨树丛,现场“传经送宝”;打出宣传推介组合拳,拓宽销售渠道。把支部建在产业上,疏“堵点”,补“断点”,稳住产业链,稳住群众增收路。可以说,只有党员干在前,肯干事、能干事,才换来乡亲们的日子像天桂梨般甜。

再说水滴石穿的专注力。“板凳坐得十年冷”,农业产业普遍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绝非朝夕可就、一蹴而成,这就需要深耕细作的耐力和定力。有意思的是,正当天桂梨产业起步的时候,广丰另一农优产品——马家柚也声名鹊起,甚至卖出了一个果子近百元的“天价”。站在风口上,种梨还是种柚,塘边村又一次面临发展选择题。饶明荣等召了村民一商议,决定还是把种梨坚持到底:从成本上说,基地的梨树刚挂果,之后是丰产期,现在放弃,太可惜;从技术上看,果农经过几年的摸索,技术已上道,改种柚子,还需重新来一遍;再者说,产业发展,种在错位、补位,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只要梨子品质有把控,销售应该不成问题。就这样,塘边村定下了“以梨为主,以柚为辅”的产业发展路径,没有盲目地改弦易辙,而是二十年磨一剑,将“一棵树”发展成数千万的大产业。这也给我们了一个启示:农业产业的发展贵在“管长远”,要有战略眼光和品牌意识,有久久为功的韧性,不可贪图“短平快”,不轻易去“追风”。否则,东一榔头西一锤,反复折腾,到头来只是两手空空,损害农民利益。

最后来说说应变力。一个产业的萌发、发展,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会遭遇困难和挑战。是遇见难题绕着走、碰见问题往外推,还是以问题为导向,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产业能走多远。回顾塘边村天桂梨20年的发展史,也曾有过“低潮期”。比如说,2006年,村里1200多亩的天桂梨全部挂果,由于缺乏经验,销售没有统一规划,农户们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很多果农都是一条扁担两个筐,挑着梨子到集市上吆喝叫卖大半天,回家还剩大半箩。虽说种梨的效益尚可观,但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的销售模式面临很大风险。时间一久,果农之间会打“价格战”,而且上市的梨果品质良莠不齐,质量难把控,到头来还是会“自毁长城”。这让塘边村的几个带头人有了深深的危机感。困难是阻挡弱者的高山,却是冶炼勇者的熔炉。为了化解危机,一方面,饶明荣、吕飞国等这些老党员又主动出击,坐着绿皮火车奔广东、跑上海、到福建,拓展客源,拓宽销路;一方面,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一包装、统一生产资料、统一储存、统一销售,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闯市场的转变。

作为市场的弄潮儿,不仅要准确识变,还要科学应变、主动求变。2012年,塘边村果断抓住农村电商兴起的机遇,顺势而为,引导村里的年轻人搭建起网络销售平台,发动大家做微商,玩起了“指尖下单”。看见快递物流的便捷,塘边村主动对接知名的快递物流公司,在村里设立临时办事点,不出村就能把天桂梨销往天南地北。为了扩大知名度,从2013年开始,塘边村每年又办起了“天桂梨文化节”,以梨为媒、文旅搭台,创造了独特的品牌效应。现如今,村里还搞起了“梨王评选”,借助活动的力量,重在激发果农们精益求精、严把质量关,以好口碑开拓好市场,赢得大效益。事实证明,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乡村振兴,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固定模式,需要准确把握潮流、精准驾驭潮势,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善于审时度势,才能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乡村的未来才“前途似海”。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广丰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   邮编:33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