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天气一凉,总有一部分人提前入冬:别人刚刚穿上秋衣,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羽绒服;别人还在喝温水,怕冷的人已经拿起了保温杯……
一、为什么有些人更怕冷?
人体各个系统的运行都是需要能量的。能量来自于食物的动力效应、基础代谢和活动。因此,人在健康状态下,饥饿时会比饱腹时怕冷,运动前会比运动后怕冷。
由于基础代谢率与肌肉含量、年龄等有关,大多数女性比男性怕冷,老年人比年轻人怕冷。
但如果近期内突然明显怕冷,就要引起注意。很多疾病,包括心血管、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病变,都会让人感觉怕冷。
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素是调节人体代谢的主要激素,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正是由于甲状腺合成或分泌甲状腺素不足,或周围组织对甲状腺素反应不良引起的一种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机体代谢会减慢,出现怕冷症状。此外,患者还会伴有疲劳、瞌睡、体重增加、食欲低下、月经不调、皮肤粗糙等症状。
2.快速减肥脂肪是很好的防散热组织,快速减肥或做了抽脂手术后,会出现怕冷症状。此外,厌食症患者出现体重下降、怕冷的问题也很常见。
3.贫血贫血会出现乏力、怕冷、头昏、心慌气短、食欲减退等症状。贫血的种类很多,若有上述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明确贫血种类。
4.血管病变如下肢动脉硬化狭窄,下肢血液循环会明显减少,导致肢体慢性缺血,出现患侧肢体乏力、腿脚怕冷、发麻抽筋等症状。
5.外周神经病变如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常见的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几乎可累及全身任何神经,其临床症状就有手指、脚趾及下肢的发冷、麻木、疼痛等。
6.下丘脑病变下丘脑是大脑皮质下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最高中枢,是人体的体温控制中心,它的病变可引起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怕冷、脱发、肥胖等。
7.药物副作用如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常见的有心得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如失眠、怕冷、性功能障碍等。
8.局部损伤烧伤患者由于皮肤损伤,局部排汗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体温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从而易出现怕冷现象。
二、让你越来越冷的6个习惯
除了病理性因素,很多不良习惯也会让你比别人更怕冷。
1.不爱运动中医认为“静则阴生,动则阳生”。相关研究也证实,运动时肌肉收缩可产生更多热量,中低强度运动时身体产生的热量是安静时的3~5倍。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怕冷症状。上下班快走、瑜伽、跳绳、原地跳跃等,都有助于强化体温调节能力。
2.爱吃素脂肪有助提升饱腹感,身体也会感觉更暖和。不少人吃肉太少,铁元素、蛋白质等营养素摄入不足,总会感觉冷。
还有的人吃素后会控制主食的摄入,用果蔬代替,这样导致人体热量不足,更不耐寒。如果习惯吃素食,应适当增加主食比例。
3.穿衣太紧打底裤、打底袜等紧身衣物,容易导致身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出现手脚冰凉,甚至诱发冻疮。
当气温偏低时,应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
4.吃寒凉食物秋冬季节喝凉水,容易导致身体阳气不足,出现畏寒、怕冷症状。应避免在秋冬季节吃寒凉食物,如西瓜、绿豆、鸭血等。
5.疏于保暖缺乏保暖意识,穿着过少,会使人体代谢变缓,更容易失去热量。相较而言,女性身材娇小,产生热量的肌肉群更少,代谢率更低,更易丧失热量。
6.过度节食食物摄入人体后,一般的能量会转化为热能,用于保持体温和供人体散热。吃得太少,身体能量跟不上,会使人体气血亏欠,导致四肢寒凉。
三、做5件事过个温暖的冬天
俗话说“十病九寒”“百病寒为先”,保暖是整个冬天都应做到的事儿。建议怕冷的人,从以下几方面调养身体。
1.睡前泡泡脚坚持泡脚是缓解手足冰凉的有效方法,有助提升身体御寒能力。
晚上7—9点,用40℃左右的水,浸泡双脚15~20分钟(不宜超过20分钟),让水漫过脚踝,泡至身体微微出汗。泡完后立即擦干双脚,并穿上保暖袜子。
2.护好身体6个部位 防寒是保护关节、预防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重要措施。护好头部、颈部、后背、双脚、肚脐、膝关节等部位,整个人就会暖和很多。
3.以温开水为主要饮品贪吃冰凉生冷食物,就相当于在体内开了个“大冷库”,长此以往,寒邪就会在体内安营扎寨。
一年四季都应以温开水为主要饮品,天冷时还应通过饮食祛寒,牛肉、羊肉、葱、姜、蒜、辣椒等食物都有助御寒。
4.穿双厚底鞋鞋是直接接触地面的,如果鞋底太薄,凉气自然会进入人体。应选择有一定厚度、最好包裹住脚踝的鞋,并垫上鞋垫。
脚容易出汗的人,可以随身备一双袜子,在出汗脚凉后及时换上。
晚上睡觉还可以穿上温暖、宽松的棉袜,避免夜间双脚受凉。
5.晒晒后背如果户外活动减少,最好在下午4—6点晒晒后背,每次晒半小时左右,边晒边拍打按摩,有助借助自然界阳气温通经脉。
健康是一点点攒出来的,少喝一口冷饮,多加一件衣服,勤动一下身体,你也能成为人群中不怕冷的那一个。(内容区健教所提供,下期内容刊登《冬吃萝卜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