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我的孝亲“诀窍”(之三)
主持人开场白:孝亲敬老是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一个孝亲敬老的人是高尚的人,一个孝亲敬老的家庭是温暖的家庭。
嘉宾出场
韩秀菊:孝敬须真心实意
我和婆婆在一起生活了37年,从来没红过脸,左邻右舍都夸我们情同母女。上世纪70年代,婆婆来帮我们带孩子。见婆婆穿着一身粗布衣,我说:“娘,咱们去商场看看,给您买身合适的衣服。”婆婆说:“我不喜欢穿制服。”我说:“那咱们买布料吧。”婆婆做针线活儿很利落,几天工夫,一套偏襟衣服就做好了,穿在身上很合体。我知道婆婆带孩子很辛苦,下班回家后就抢着洗衣、做饭、刷锅洗碗,让婆婆休息好。但是婆婆闲不住,孩子穿的衣服鞋帽都是她一针一线缝制的。我说:“娘,您老手真巧,商店里也买不到这么标致的衣服。”婆婆听了很高兴。为了给婆婆增加营养,我订购了牛奶,每天早晨骑自行车去牛奶厂取奶。
我退休后,婆婆80多岁了,家务大都由我承担。有时包饺子,我特意请她调馅儿,赞赏她调的馅儿味道特香。适当做点儿简单的家务,婆婆特高兴。每次吃饭前,孩子们要先搀扶婆婆坐好,双手端着第一碗饭给婆婆,这是我家的老规矩。尊老敬老是传统美德,我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样做会让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陈剑:对待老人要“顺” 对待老人,我的经验是要“顺”。顺着老人的脾气、习惯和喜好。
我的外祖父离休后,喜欢种菜、养花。我经常给他带去新品种的蔬菜种子,告诉他如何撒籽、管理;还常常带去稀有的花卉,每次他见了都像小孩一样高兴。父亲喜好书法、收藏,我给他订了许多报刊。父亲每天忙于剪辑报刊上的文房四宝、历史典故、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文章,还制作成剪报,丰富了退休生活。我和父母没在一个院居住,但我知道父母喜欢清淡的饮食,爱吃家常便饭,我就时不时地做些捞饭、煎饼,蒸一些馒头、大包子送过去,父母十分高兴。母亲从艰苦的年代走过来,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纸箱、酒瓶等废旧物品从不丢弃。于是,我就顺着她,把家里的这类物件给她,让她卖给废品收购站。每次,母亲都像有了意外收获一样,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不能由自己的性情来,对待老人就是要顺着来。
霍凤玲:孝敬需要小“智谋”
婆母出生于上世纪初,经历过战争年代,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1997年公爹去世后,婆母搬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她把旧衣服全都带来了,样式很老,有的还打了补丁。我按季节给婆母买来新衣服,她却一件都不要,总是让我去退货。
有一次,我买了块金丝绒布料,给婆母做了件上衣。回家的路上,我就琢磨:“怎样才能让老人家接受呢?”到家后,我与女儿密谋了一番。女儿拿着衣服到婆母屋里,甜甜地说:“奶奶,我妈给我二姑做了件新袄,做小了,不能穿,您试试呗?”婆母换上新衣,站在镜子前一照,连连点头。女儿说:“奶奶,您穿着真好看,人都年轻了,这袄是您的啦。”婆母还是让我把衣服退了,我温和地说:“妈,这衣服是裁缝铺做的,退不了。”女儿也赶紧说:“奶奶,您就替我二姑穿了吧,她也会高兴的。”婆母这才愉快地接受了。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孝敬老人也需要小“智谋”。从此,我每次给婆母买吃的、穿的,总要开动脑筋,“哄骗”她高高兴兴地接受。
马啸宇:帮父亲建立成就感
父亲是退休教师,虽然80多岁了,却依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有时,他看到关于养生方面的好文章,会逐字逐句抄下来送给我,要我仔细学习。有时,他从手机视频里学会的八段锦、易筋经等养生功法,会一招一式地演示给我,告诉我一定要在久坐之余站起来多锻炼。其实,这些我大都做不到,但依然满口应承,然后过些日子再告诉他:“依照您教的方法锻炼,我的身体素质果然提高了许多。”
除了看书,父亲还特别喜欢从收音机中收听各种医学讲座,就像一个刻苦攻读的学生,光笔记就写了好几本。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竟然无师自通,俨然成了一个经验老到的医生。他不仅给自己开药治病,还经常给我这个已经当了20多年医生的人“诊断”,对我的病情提出诊疗意见。每次我都是做出一副很佩服的样子,对他的治疗方案大加赞赏。我的认同和肯定给父亲带来了成就感,他觉得每天的生活都特别有意义。
主持人发言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