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时和与《再生缘》的前世今生最早出使日本的金坛人高迁储光羲与杜甫同登慈恩塔
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669期: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1-12

储光羲与杜甫同登慈恩塔

亦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储光羲主要生活在唐开元年间,与当时活跃着杜甫、王昌龄等一大批著名诗人都有交往,可谓群星璀璨,。
  天宝十一年(752)秋,诗人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杜甫、储光羲、薛据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他们一起登上了长安城南的慈恩寺塔(现称大雁塔)。在塔上极目远眺,但见远山层林尽染;鸟瞰京都,全城风貌一览无余。众诗人不由感慨万千,各自挥笔抒情,写了一组有名的《登慈恩寺塔》诗。
  储光羲所作的诗题是《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写得激昂深沉,反映出诗人对朝廷和个人命运的担忧,这在同行的五人中,写得最为悲沉、也是最为情真意切的一首。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
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
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
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
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
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
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
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
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
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
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这次登高赋诗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佳话。储光羲也度过了他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时光。然而,几年后,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储光羲陷入了空前的灾难,而杜甫也过上颠沛流离失所的生活,唐朝两位极重要的诗人从次再也没有谋上一面。
  大约在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前后,储光羲走出终南山,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授监察御史。天宝年末(754)奉使范阳,途经邯郸,见安禄山蠢蠢欲动,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写《效古》二首以纪其事。诗云:“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女役州县,丁壮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灭,川泽复枯槁。”“……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踠足空夷犹。”此诗也是对安禄山所怀野心最早的揭露,然而,朝廷(唐玄宗)对此却充耳不闻,依然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储光羲和这时正在朝延任给事中的王维等300多名文武官员一同被安禄山所拘。安史叛军把搜捕来的官员押到洛阳,强迫他们接受伪职。后来,储光羲历经千辛万苦,只身从叛军手中逃了出来,回到朝廷。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储光羲虽然免于一死,但还是被贬往岭南。
  在那里,由于终年生活抑郁,加上远离金坛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给储光羲带来的精神上的孤寂,不久便客死贬所。大概经历晚年的这一变故,因此《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为储光羲列传。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