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葱葱的黄土高原,纯朴憨厚的陕北老汉,豪情奔涌的民歌,美不胜收的剪纸,风格各异的窑洞,记述革命征程的纪念馆,英姿飒爽的讲解员,现代化的火车站……前不久的延安之行,虽步履匆匆,但印象深刻,感触良多。
“打断骨头还有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剩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一位爱国青年曾在日记中这样描述他对革命圣地的热忱与忠勇。延安的巨大吸引力来自哪里?从《论持久战》到《论联合政府》、从《两个中国之命运》到《愚公移山》,一个真正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政党,其抱负与追求清晰可见。虽然偏居西北一隅,却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枣园的灯光,在布满黑暗的旧中国,点亮了中国人民的心,成为革命道路的前进航标。
刘志丹,这个在中共革命史上不能不提的名字,因其家乡陕西保安县在其牺牲后改为“志丹县”而为人们所铭记。作为陕北党、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刘志丹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北伐战争,开辟陕甘边苏区,1935年9月率部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会师,1936年于东征战役中牺牲,年仅33岁,英年早逝,功勋卓著。
在我们读过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里,《挥手之间》是一著名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在延安人的记忆里,主席永远穿一套总是洗得很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灰布八角帽。他伟岸的身形,明净的额,温和的目光,热情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散步时的大道边。主席生活在群众中间,生活在同志们中间。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百团大战”期间,广大群众在边区各级政府门口排起长队,为八路军捐款购置寒衣。毛泽东盛赞边区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永久奋斗”———这是毛泽东同志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时转势移,在努力创建“民富国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公民个人全面自由发展”新时代的漫漫征途上,这应当成为全体国人的共同旗帜。
当我们告别枣园的时候,长长的林荫道中,曾经接受《东方之子》栏目采访的刘爱国先生正以他一以贯之的真挚情感,挥洒自如的腰鼓舞,和一群环绕在他周围的湖南游客高唱《东方红》。穿越历史的歌声,在枣园的上空久久回荡。
文/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