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秀玲
40年前是我的童年,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差不多,那就是穷。村里的男女老少,只要有劳动能力,都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吃大锅饭。可是不知为什么,无论怎样努力劳作,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也许是因为父亲在县食品公司工作的缘故,我家的情况稍微宽裕些。于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总有一些温暖的画面,与我的父母有关。
麦子熟了,父亲把黄澄澄的麦子拉到磨坊里,磨成雪白的面粉,还带着温热,母亲已经装了一口袋,让我送到邻居大娘家。大娘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丈夫考上大学就跟她离了婚,她带着两个儿子艰难度日。
在我家屋后,有一座破落的小院子,住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的丈夫早年去世,留下三个儿子,日子过得很艰难。父亲常把种在房前屋后的瓜果蔬菜摘下来,装上一竹篮,让我送到老奶奶家。偶尔煮了鱼汤、肉汤,母亲总是先盛上一大碗,让我送到老奶奶家。
村里人干农活大都用平板车,橡胶轮胎常常需要打气,但村里的打气筒太少,父亲就从县城里买了个打气筒,用铁链子拴在门外大树下,谁家需要打气了,就来到大树下。一个气筒用坏了,父亲再买一个。后来,大树下多了一些石桌石凳,成了村里人饭后闲谈的地方。
我家在村里第一个买了黑白电视机,于是,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的夜晚,邻居们都喜欢挤在我家小院里,听京剧听黄梅戏,看西游记看水浒传……
后来,村里分田到户,家家户户的粮仓越来越满;后来,村里有人做生意了,乡亲们的钱包越来越鼓;后来,家家户户盖起了大房子,电视机手表自行车成了家庭的标配;再后来,小汽车进了村,瓦房又变成漂亮小楼房。
和着改革开放的铿锵足音,我家和所有人家一样,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姐姐在镇上开了连锁超市;弟弟开办了家庭农场、养猪场和酒厂;我做了一名公务员。如今,父母在我们兄弟姐妹的悉心照料下,安度晚年。
作为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的“税妈妈关爱”项目发起人之一,我和伙伴们已经在扶贫帮困的道路上坚持了14年。每当发了奖金、稿费,我喜欢买上一些书籍、学习用品,带上女儿,来到外来工希望小学。每次过年过节回老家,我也总会询问母亲村里谁家有难处,把慰问品送上门。
善爱的力量,可以影响,也可以传递。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带童年的女儿到安徽大别山体验生活,让她认识了大山里的孩子。从此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女儿就把自己近期读过的书连同学习用品,打包寄给山里的孩子。如今的女儿已近成年,仍然牵挂着那些大山里的孩子……
改革开放四十年,变的是生活,不变的是情怀,是代代相传的人间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