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与太史慈神亭大战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有太史慈大战孙策的一段精彩的场面:“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又同书《孙策传》:“吴人严伯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一)将这场战争明确为孝献皇帝丙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
《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还记载:“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汉末,狼烟四起,诸侯割据。江东孙策父丧之后将其母移居曲阿(现江苏丹阳一带),依托时任丹阳太守的其舅吴景,自身投靠袁术。但孙策不甘心在袁术帐下为将,遂用朱治、吕范之计,以孙坚所遗玉玺质于袁术,借兵三千,进攻江东刘繇,败其先锋张英,得要隘牛渚,刘繇退守神亭,孙策乘胜直入,于岭南岭北各据一方。一场恶战不可避免。开战伊始,岭上有光武庙,孙策率众将祈神完毕,探看刘繇营寨,为刘军觉察。于是,刘繇手下的裨将太史慈自告奋勇,不待令下即持枪策马冲出大营,与孙策大战五十余合,未分胜负。孙策有随从十二骑,太史慈恐寡不敌众,且战且走,引策至无人处,奋力再战,以至下马扭打,策夺慈兜鍪(古代作战戴的头盔);慈夺策双戟。直到双方接应者赶来劝解,方才罢休。后来,孙策、周瑜袭取曲阿,刘繇见本土已失下令退军。
这一战,二人英勇搏战的精神广为世人称道,也正因为这一战,孙策与太史慈英雄相惜,才有了日后的君臣相知、相得。直到日后太史慈在泾县被擒后,孙策亲为松绑,并说道:“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太史慈回答:“未可量也。”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孙策在这里提到的神亭,即是现在位于金坛薛埠茅山东麓的神亭村。今日神亭这一行政村,包括粉壁头、小倪巷、杨巷等几个古老的自然小山村。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岭名播既远,虽以形貌论,却更少不得神话传说、名人典故。因为有了孙策与太史慈孙策激战神亭之事,便引发了后来罗贯中在其名著《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中“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精彩绝伦的片段。神亭岭一战,孙策势力大增,为此后于江东创建吴国打下了基础。
神亭激战,至所以千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主要得益于战斗是整个三国里为数不多的经典双人对战,很适合民间艺术的讲述和演唱,这大概是为何能编入《三国演义》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国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时候,也正是我国“说话”、“杂剧”等通俗文艺逐渐成熟的时期。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就有“三分书”(三国)的专门科目,到了元代,由于杂剧盛行,据今存元人杂剧剧目记载,就有50种是调戏,其中《神亭岭》就是其中之一。溯源到京剧创始初期,徽戏《三大班》是以三国连台本戏为主的,其中《神亭岭》就是作为武生戏一直被列为京剧传统剧目。除此之外,在科技技术发展的今天,还出现了神亭大战的繁多网络游戏,又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新的内容吸引了新一代的青年人。
三国时期,神亭岭隶属曲阿(曲阿是丹阳古称,金坛地域当时属之)。《金坛县志·舆地志》篇上云:“丹阳为孔道,此为间道,未可忽视也”。神亭虽小且偏,却是当时东取吴郡太湖、西进徽州芜湖的战略要点。
古书记载,当年孙策与太史慈神亭岭大战后,“孙策问土人,岭上有庙否?”土人答曰“岭上有光武庙。”策遂上岭祭拜。其后,当地人曾在岭上反复重修光武庙。庙屋虽因年久颓圮,但至今仍可在岭上挖到少量庙砖。村里的老人回忆,所挖砖块要厚于一般砖块一倍有余。并说,这是光武庙特殊的砖块。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