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忠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宝塔,作为佛教圣物,供信徒顶礼膜拜,同时又威慑压制邪恶或异己力量;宝塔,像是一颗颗载着着沉重历史的珍珠,散落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沉淀着灿烂的华夏文明;宝塔,总是给我难以挥去的情愫,像孩童时的记忆,让我寻找。
生长在江南水乡、“江东福地”金坛,自懂事起,城郊的顾龙山宝塔,像是一个种子,在我幼小的荒芜心灵里生根、发芽、茁壮着,融入我的血液,流淌着,那是一种故土文化的流淌。
翻开金坛地方志,元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带领义军东征攻集庆路时,在金坛地区同于高五郎作战,曾驻营顾龙山一带,夜宿禅房,他对此处景物极为赞赏,即兴填词一首曰:“望西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姗姗,一尘不染,浮生九还,客中有,僧舍三间,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平民皇帝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此词后来刻于石碑,并特在山顶建“御碑亭”置碑于亭中,如一道闪闪的金光,为顾龙山增色,使江南水乡的金坛厚重的文化底蕴。
历史的背后,留着多少岁月的沧桑,而记忆却清醒在泛黄的历史里,像树一样地生长着,茂盛着。历代文人骚客,对宝塔情有独钟,对宝塔留下了不少古诗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上了小学后,终于有机会去看龙山塔了。那时,每年的春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去坐落在顾龙山傍的烈士陵园扫墓,是一件快乐的事,父母准备的小葱饼,香喷喷的,是中午饭。一路上,我们扛着红旗,走在金灿灿的春阳下,满眼绿油油的小麦,黄嘟嘟的油菜花,翩翩起舞的蝴蝶,纷纷穿飞百花间的蜜蜂,洁白的梨花、广玉兰花。一小时左右的步行路程,花香鸟语一路,路也变短了。郁郁葱葱的顾龙山,不知不觉中就到了。
解放前,山上有寺、观、庙、庵等多处,其山之东有宝塔寺及龙山塔,山之南有吕祖庙,山之西有圆通庵,山之高坡更有季子殿祭季札的专祠,是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乌龙叠翠”。
地方志里的文字,仅仅鲜活在历史记载里,最多是山水画的一个场景,定格在那个旧时光,像一幅陈旧的相片,泛着古老而神秘的光芒,似夜空的星辰,遥望而不可及。
据史料记载,顾龙山宝塔,建于元代,重修于清康熙四十年,此塔砖木结构,楼阁式,7层,高40米,呈八角形,自下而上形如尖锥,塔身隔一面有圆拱门,上下层交错。外壁各层有四廊腰檐,塔内室呈正方形。第五层正中的楼梁上,竖一根高18.67米的塔心木,依靠第六层楼梁和塔顶屋架固定位置,突出塔顶8米,以承受整个塔刹。
人类历史总是在破坏、重建中负重前行。顾龙山宝塔,自建成以后,几经兵燹,迭遭破坏,尤其是日军侵华时,盗走塔刹铜宝瓶,致使塔心木外端裸露,塔身毁损严重。
1987年金坛籍香港妙音精舍住持、灵山精舍永远董事长应成法师,捐资重修顾龙山宝塔。应成法师捐的,不是资金,是那故土情,是那善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上海参加培训学习的安徽固镇县和五河县的两中学校长对我的“逆转课堂”感兴趣,在学习期间抽空专程来金坛看我。我拿什么招待客人呢?上午,我陪他们观摩了我的两节“逆转课堂”招待客人,下午,就带朋友游龙山塔。
“古寺不来久,入门空叹嗟。”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顾龙山公园于1997年元月开始修复、建造,将文物、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宝塔禅寺、顾龙山宝塔、吕祖殿、圆通庵、御碑亭、垂钓中心、垂钓池、地震台、莲花塘等十几处景点。
情栖龙山塔,顾龙山宝塔,正以崭新的姿态走来,顾龙山宝塔,就是一座心灯,点亮着一方水土,点燃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