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慈爱
爱是什么呢?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敢对爱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作者坦诚而直接地给出了一个对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这一句话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心智成熟,一个是自我界限。
什么是心智成熟呢?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心智成熟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心智成熟就是能面对更多的情绪问题。比如说,对于“上班不顺心”,心智不成熟的人不愿意直面这个情绪,他不愿意去看一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自己感到不开心。如果你想了解他具体的情绪来源,你问他:“你是对哪一个具体的部分感到不开心呢?”他只会泛泛地说:“天天工作这么累,怎么会开心?”他不愿意更具体地去思考情绪的来源、情绪的过程、情绪的解决方法。只是想快速让“不开心”的情绪有一个解释、有一个责任方。这时,他的烦恼就可以被解释了,他也就不用再叩问自己了。他以一个句号结束了这次烦恼,同时也终结了自己去改变“这个不顺心局面”的可能性。这个时候,他不能直面自己的情绪问题,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智不够成熟。
心智成熟的第二个特点是,会更关注内在的因素。比如说,一名女性的情感关系不顺,和丈夫相处得非常不愉快。她说自己“天天都受气,快受不了了”。如果我们去启发她去直面这个问题:“受气,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她可能会说:“我丈夫不关心我。”她谈到的是“受”到来自“外在”的“气”,这就是将“痛苦”的来源推到外界的极端化思维。她不愿意去看到“我可能也负一定的责任,我可能也是一个容易生气的人,很喜欢主动寻找丈夫忽略自己的细节”。此时,她不愿意往内在去看一看,我们就可以说,她的心智不够成熟。
心智成熟还有一个表现,能勇敢地去质疑自己身上的标签。比如说,一个不敢在公众场合演讲的人,在过去的生活中被贴上了一个标签———“我是一个口齿不伶俐的人”。这个标签,就是他心中对自己固有的认识。这个认识一定是客观的吗?不一定!更多的时候,它是由客观的微小事件,加上外界主观的、随意的界定,再加上自己内在的不安全感,最终混合而成的。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对公众演讲的回避越来越多,我们越无法去“讲台上”验证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口齿不伶俐”的人。而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会看到自己身上的标签在过去的形成过程,敢于质疑这个过程中的虚浮和夸大成分,会主动采取机会,迎接在公众场合演讲的邀请。
另外,心智成熟的人还有一个特点:更认同自己的力量和选择性。一名女性的婚姻状况很不如意,如果我们启发她去采取行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呢?”她可能会说:“哎,我还能怎么样?”此时的她,就身处两个悲剧中。第一个悲剧是:她进入到了一个糟糕的婚姻关系中。第二个悲剧是:她不相信自己能改变这个糟糕的局面。改变的方法有很多种,改变自己的生存能力,改变自己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环境,直接选择离开等等。可是她的回应是:“我又能怎么样呢?”此时,她不认同自己有力量去进行改变和选择。这是一种隐形的自我攻击。攻击自我的力量,会使得她在已经不幸的婚姻中更加感到抑郁。“我不幸,进入了一个这样的婚姻,更让我痛苦的是,我什么都做不了。”前面的这个不幸,不被人爱,会削弱我们的一部分价值,让我们感到痛苦。而后面的这个抑郁,会直接削弱我们的生存意义,好像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掌控权利,这是更加致命的。所以,心智成熟的一个标志是,我们认同自己的力量和选择的可能性。
我们看到心智成熟的特点、表现,就能明白:一段高质量的爱的关系,能使自己获得心智的成熟,同时我们也不断地促进对方,使其心智也变得越来越成熟。
那爱的定义中第二个词汇———自我界限,又是什么意思呢?自我,就是一个圆圈。自我界限,就是这个圆圈的边。这条边将我们和环境区分开来。圆圈内是我,圆圈外是别人。在生理上,这个圈指的是我们的身体。在情绪上,这个圆圈指的是我们自己真的感受,而不受他人情绪所感染、控制或者压抑。在行为层面,这个圆圈指的是我们有主动的判断、决定、行动,而不受别人的主宰和推动。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供稿)
欢迎拨打E A P 7 ×2 4 小时免费热线:4 0 0 6 5 0 6 6 0 5 (手机拨打),
8 0 0 8 1 0 6 6 0 5 (座机拨打),或发咨询预约邮件至:z i x u n @ e a p c h i n a .n 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