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在美好年代蝉鸣声声说知了(二则)游嘉北郊野公园以色列掠影小圆子二三事车铁环剪  纸  潘慧英国  画  张心志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36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8-17

灯下漫笔

重逢在美好年代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吴兴钢

1968年,在“一片红”形势下,上海4万余名中技毕业生同普通中学生一样,被迫“上山下乡”。在工宣队的催逼下,我们技校机械、轧钢两个专业班共120多位同学分别奔赴内蒙、新疆、黑龙江、云南、甘肃、江西、安徽等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50年后的今天,经过班主任蔡早英老师和同学黄忠华的辛苦寻找和组织,我们相聚在虹镇老街饭店。

如今,当年风华正茂20来岁的毛头小子、纯朴懵懂的女孩都变成70多岁两鬓苍白的老头、老太了,如果在马路上相遇根本不认识。虽然欢聚一堂,知道对方是同学,也难以辨认。经相互沟通,我对当年比较熟悉的同学能勉强叫出其姓名。有的同学已毫无印象,难以说岀其名字,可谓同窗相见不相识,陷入尴尬境地。在召集人给了名单后,经一一辨认,才恍然大悟,而有的同学却始终想不起来了,变化太大了!蔡老师告诉大家,我们机专102班有同学30名,2名投亲插队未返沪,还有8名因动迁失联,今天相聚在一起有18名同学,真的不容易。蔡老师还沉重地告诉我们,班里已有3位同学病故,我们的校长、物理和三角课程老师也相继去世了。回忆起她们过往的种种,我们感到很悲伤。蔡老师过了75岁了,但看不出年龄,健谈、敏捷。曾为住校生缝补睡被、钮扣和衣服的她,像过去一样呵护着我们,拿出糖果、花生、瓜子,吩咐我们边吃边聊,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回想那青涩的学生时代,因技校建在工厂内,大家每天起居的声音惊动整个楼层。当年虽然清贫、劳累,但是也充实、有趣。同学们之间有过争吵、不讲话,之后又形影不离,一起读书、劳动,一起下棋、打篮球等。回忆当年糗事,那份久违的青春情谊,令我们感到亲切、温馨。爱表现自己、能说会道的同学依然是老样子,笑话、戏话连篇。大家无拘无束地尽情嬉笑、哄闹,时光仿佛又穿越到几十年以前。他们讲饱受磨难的人生,谈酸甜苦辣的生活,也聊儿女的成长,更盼着祖国强盛,盼着晚年生活更美好。不爱说话的同学仍像在校时一样,脸带微笑洗耳恭听,偶有同学向他们打听,只问一句答一句,并不多言。在互相问答中,我们了解了当年各自在农场、工厂等历练的概况。我们机专102班学的车、钳、铇、铣、电等技术工种,返沪顶替或应聘入厂后都在岗位上成为技术骨干。特别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不少同学考进大学,有的继续读研究生,后来当上了企业家、公务员、主任医师、高级教师。蔡老师说,我们班同学学习成绩优异,有来自上海中学、同济中学、控江中学等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在那论成分的年代,由于出生不好或者社会关系复杂而落选高中,很可惜。蔡老师说,当时我就不信这套,在招生时专拣成绩好的,想不到“文革”竟然挨批斗。理由是招收众多黑九类子女,染黑工人阶级队伍,真是荒唐可笑。

坐在我身边的高级工程师魏梦飞自豪地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魏梦飞是市北中学毕业的高材生,在唯成分论的年代,中专都不能上。后来赶上了好时机,于1978年考进大学,毕业后在宝钢一直干到65岁,退休后他不仅有养老金,而且享受国家高级职称津贴,生活美满幸福。魏梦飞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且有研究,退休后带教20多名中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他说,他希望这些孩子像他两个儿子一样考进名牌大学。最后,教我们机械制图的吴老师激动地站起来,举起酒杯高声说:“为我们相聚美好年代而干杯!”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