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池
几年前的夏天,小孙女在居住的社区广场看完露天电影回家后,前言不搭后语地给我讲述影片《人在囧途之泰囧》中不完整的故事情节。她讲着讲着就勾起我60年前看露天电影的往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看电影是当时国人难得的娱乐、休闲方式。即使在县城,平时也很难看上一次电影。那时候,学校的文娱活动也是少之又少。原武昌县一中只能周末组织学生到十里路外的一个部队看露天电影。父亲是学校老师,十几岁的我成了看露天电影的小影迷。初夏周末,晚霞绯红、凉风习习,学校1000多人浩浩荡荡的师生队伍延绵数百米,远远望去、人头攒动,宛如游动在地平线上的“一条长龙”,成为偏僻乡村一道最壮观的风景线。在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田埂小路上,留下我童年的足迹,也留下了我晚年的乡愁。
走进军营,战士们早早在大操场上整齐地摆放一排排长木头,千名学生有序而坐。放映前,中学生还与战士们拉歌比赛,军民一家亲感人的画面,让我铭记一生。
正片开始前,加映的新闻纪录片,大家高兴不已。当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工农兵片头一出现,上千人的操场顿时鸦雀无声,中学生目不转睛的欣赏银幕上精彩的故事情节,聆听影片中美妙的音乐和插曲。我记得当年放映的国产片 《智取华山》、《南征北战》、《董存瑞》……还有原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夏伯阳》、《卓亚与舒拉》……董存瑞、卓亚、舒拉等英雄人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令中学生与战士们深受教育和感染。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到60年代,武昌县城也快速发展起来。周末,县一中常常请县电影放映队,在学校操场放露天电影。傍晚,看到白色幕布随风飘动,中学生心花怒放,互相转告片名,并早早来到操场。我印象较深的影片有《渡江侦察记》、《柳堡的故事》、《新局长到来之前》、《羊城暗哨》。
一次,电影放得好好的天公却不作美,雨越下越大,放映员怕损坏机器和触电决定停映。曾看过影片《草原上的人们》的观众高喊:我们要看完!我们要看完!我们要听电影中的歌曲《敖包相会》。拗不过大家的情绪和要求,放映员只好打着雨伞将电影放完,我们被雨淋得像落汤鸡。
还有一年隆冬的晚上,我记忆特别深刻,学校在大礼堂放映由王文娟、徐玉兰主演的越剧彩色戏曲片《红楼梦》。看完电影回家,我脚下踩着地面的冰块发出卡叽卡叽的响声,人冻得发抖。那时候我就想,要是在家里也能看电影那该有多好啊!
青春易逝,斗转星移。童年美好的梦想终于在祖国改革开放后得以实现。如今,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天天播放电影。10年前,每周一的《流金岁月》栏目,我几乎期期必看。每次欣赏老电影,看见一些老电影艺术家秦怡、赵丹、张瑞芳、赵子岳、李亚林等就格外亲切。而珍藏在儿时心灵深处的记忆,就像三峡大坝的闸门一样随之打开……
近10年来的清明节,我回故乡为父母亲扫墓。路过童年看露天电影的军营,那里早已旧貌换新颜。昔日的羊肠小路,如今已被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公路取代。昨天的穷乡僻壤,今天高楼林立,遍布大、中、小学校、工厂、企业、机关,呈现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
我是伴随看露天电影成长的古稀老人。因为记忆,我看到60多年来,我们伟大祖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现代化腾飞的巨变;看到伟大祖国走向繁荣、昌盛、富强;看到伟大祖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前列;也真正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中国电影,感谢《流金岁月》,让我重温和翻开童年那一段段温馨时光;回眸那一幕幕永生难忘的往事,有时睡梦中也会回到看露天电影的日子里。
流金岁月一去不返,但深藏在心中的记忆越是久远,就会变得越是美好,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