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依旧在钢城回响趣话故乡元宵灯红梅报春过年不知不觉中……剪  纸  沈琴娣欢欢喜喜闹元宵六十五年后再续缘养生五“摄”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41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2-22

往事钩沉

六十五年后再续缘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金国范

不久前《上海老年报》上有篇《特殊的生日》的文章,叙述了马科老先生过生日的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他是不是六十五年前我在朝鲜遇见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成员、因病入我野战医院,由我护理的那位导演兼演员呢?虽然他住院没几天,却让我俩结下了终身之缘!我的思绪也穿越到了六十五年前的战争岁月。

那时得知来自上海京剧院的病员,就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为什么?因为他在沪工作,我入朝已两年多,不免思亲心切,想多了解故乡的变化。所以,我这个十六岁的小护士,只要有闲就凑过去向马科问这问那,相互颇为热络投缘。

因天气转热蚊子扰人,每人发了顶新蚊帐。有了新帐把还能用的旧帐扔掉甚为可惜,一时不知咋办。巧遇马科忽计从心来,想他不久直接回沪,就与其商量能否将新蚊帐打包后帮忙带回上海,但也怕他会拒绝。不料,马科满口允诺。我立马附上一信给爹娘,让爸到上海京剧院宿舍去取。这样既可使父母放心,证明孩儿在外平安无事,又能做到物尽其用;更可通过他让双亲了解我在国外战地情况。果然,约两三个月后就收到了爸的回信,表示已取到了蚊帐,对马科表示万分感谢。

战争结束一年多后,我复员返沪,也曾与马科通过电话,因他工作繁忙频频出差而未能见面。后我赴京上学,毕业分配至鞍钢,两地分居调回上海不久就遇上文革,此后处于失联状态。如今读到此文,我心潮激动,这位马科是我六十五年前认识的那位马科吗?

去拜访版面编辑受到了热情接待,他说很高兴做你们之间的桥梁。编辑告知我,作者是马科的夫人,只有地址无其电话,可写信与她联系。事后寻思,也许见了面,马科却不记得我,岂非十分尴尬?

返家上网查到他们现住迎丰老年公寓的电话,先与马夫人通话,确认马科抗美援朝时去过朝鲜后,跟她讲了与她丈夫在朝鲜的邂逅,特别是托带蚊帐之事,请她转告对马科的感谢、思念和见面的想法。马老接过电话,当即相互致意,确定登门拜访。同时马夫人热情地邀请我加入微信,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他们的朋友圈。

那天抵老年公寓,前台服务员引领我到他们所住房间。马老夫妇已在门口等候,两个男人一见立即热烈地一阵熊抱,欲把六十多年的光阴全部拥在其中。“老了,老了!马老,想不到今天还能活着见面。”比我大五岁的马老依然动作灵活,神采奕奕,“别叫马老,喊我小马,真高兴!”马夫人忙不迭地招呼主客坐下,递上茶水,慢慢叙说!从蚊帐说起,我们互诉那么多年的人生甜酸苦辣咸……

智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特别是活得长、经历丰富者,他的书必然厚重。在我看来,马科老先生就是一本厚重的书,值得我细细品读。在此,祝马科老先生健康长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