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漂流
来自天目山和莫干山的两条不知名溪流,在杭州余杭径山镇地区汇合后形成一溪。其漂流分两种:一是竹筏漂,另一为皮筏漂,各自位于不同地段。前者在下游较平稳,适于老人;儿则选皮筏,有些刺激。其实,依王光英题词,号称“江南第一漂”,显有溢美之意。
早些年,我仨皆一起漂过惊险的湘西猛洞河、黔东马岭河,以及武夷山的九曲溪。我还用木盆漂过贵州镇远的杉木河,累计有不下十多次。故对漂流已了无新奇,但坐着老牛车,穿过竹径通幽弯曲土路,嗅着淡淡的竹香,却是一生中罕有的体验。在竹筏上的一个多小时,悠悠地环顾近处郁郁葱葱的竹海,远山上满眼深浅各异的绿色,抬头仰望蓝天中漂浮的白云,不由自主地心旷神怡。破费不多,买得好心情,算对径山之地做些贡献吧。
良渚怀古
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时,记住了长江三角洲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中,浙江两处较有名,一是余姚河姆渡,二是余杭良渚。前者系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千年;后者是新世纪发现的具有城廓规模的故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千多年。对古迹感兴趣的我,想着找机会前去观光一番。不料遗址大门紧闭,告示因准备申请世遗进行内部整理,暂停对外开放。好在网上查到,有一新建的博物院就在附近。
此院的建筑设计出自英国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之手,与伦敦附近巴斯小镇古罗马浴室遗址极为相似。馆内各展厅全面介绍了遗址和考古成果,而且还与当前的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令人大开眼界。
第一展厅《水乡泽国》中说明,古称“震泽”的太湖周围,因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适于人类逐水而居。在人工种植水稻和驯养家畜之后,就聚居安定下来,佐证了长江三角洲堪与黄河流域并肩,亦系中华民族起源地之一。此厅还附设一互动室,通过电子设施与观众交流,提高了参与人的兴趣,深受亲子者欢迎。
第二展厅《文明圣地》则以实物模型表现良渚古城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原来的村落慢慢向城市演变,筑起了城墙;农业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以制陶、玉石加工、木作业为代表的各种专门手工业者。为了应对自然界的变化,古人将房屋建在数米高的夯实地基上,以避免洪涝灾害等。古人的智慧,给吾等留下深刻的印象。附设的穹顶球幕影院,循环播放良渚古城的成型史,吸引观众席地而坐而卧,仰头欣赏,蔚为大观。
第三展厅《玉魂国魄》出示的玉器,似与印象中所见的其他考古博物馆有所不同,这些古玉器精品进一步证明良渚文化,超越我国同时代其他地区水平,其中瑶山出土的玉琮、玉佩饰、三叉形器、玉匙等精品,构思奇特,雕刻细腻。
西溪湿地
缘于杭州人善园林之道,该处经规划设计开发后立即一举成名,现为国家级5A景区。去了发现,此园占地达11.5平方公里,且景点甚多,花上一整天即使走马观花也游不完。
从入口服务处购得门票、船票和电瓶车票,前者80元,七旬以上老人免,而车船票一视同仁,还取得了导游图。按图介绍进行家风之旅,先参观洪园余韵,此乃西溪《三堤十景》之一,为明代尚书洪钟晚年归隐西溪五常后,建洪府,筑书楼、课子弟、倡文化;其后人三代皆为朝廷大官,在宗祠中除了供奉列祖列宗排位外,还有洪氏家规、祖训。穿过花木扶疏的小道,登上流水小桥,来到洪园电动船码头。
船在静谧的水道中慢慢地向前推进,岸边树木的枝叶如伞撑向河中,只留下不宽的天空,像在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一缕思绪,猛忆起数年前在巴西,当地导游带着我们一群来自世界各地旅游者,进入亚马逊原始森林探险的情景,和现在好像如出一辙,唯一差别是那里的树木极其高大,蔽天盖日。
乘电瓶车由陆路返回停车场已是正午。对照旅游指南,仅在公园西南角兜了一圈,那些感兴趣的中国湿地博物馆等处只能下次再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