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亲缘”情洒太行24年好古敏以求至圣先师颂书香飘逸黄金屋记忆中的垃圾分类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46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8-23

两代“亲缘”情洒太行24年

———中国宝武老党员沈曙一家爱心“接力助学”的故事

记者 张犀 通讯员 吕彦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接第1版)

当年,由邓小平亲自倡导并率先带头捐款的“希望工程”,在全国蓬勃兴起。1994年,当地政府干部吕彦文到东安村挂职党支部书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上任伊始,吕彦文就把目光盯在了优先发展村办小学教育上,他决心从改变村办小学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入手,重建成为高度危房的小学校,但严重缺钱的困境,像一只拦路虎挡在全村人民的面前。

挑灯夜战,吕彦文写下一封封反映东安村办学困境的求援信,发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很多知名企业,其中的一封信,就寄到了时任宝钢董事长黎明的案头。“宝钢是全国人民的宝钢,支援老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宝钢义不容辞!”看着这封不同寻常的、来自太行山革命老区小山村发自肺腑的求援信,黎明当即把信批转给了宝钢团委,要求尽快落实相关结对助学、捐资建校的事宜。在宝钢团委的发动下,团员青年们马上行动起来,踊跃报名与东安村小学校43名贫困家庭学生结成对子,累计结对助学资金总数4万元。宝钢人的无私捐助,对老区东安村的小学生和家长来说,真好比一场及时雨。许多面临辍学的孩子摆脱了失学困境,全部念完了小学、初中,不少孩子读到了高中毕业,还有十几个考上了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

为彻底改善东安村的教育设施落后面貌,让老区的孩子们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结对助学的基础上,宝钢又拨出专项资金5万元,用于宝东希望小学建设,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四个多月精心紧张的施工,拥有一座宽敞整洁的二层教学楼和五间配套房屋的宝东希望小学就很快落成了。宝东希望小学是左权县第一所由省外企业捐资建设的村办希望小学,开启了左权县麻田老区希望小学密集建设的先河。在当地政府和宝钢的积极带动下,上海、山东、四川、辽宁等地诸多大企业纷纷伸出援手,多所希望学校相继在麻田镇这块红色热土上落成,短时间内极大地改善了落后的教育设施条件,使革命老区的基础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8年的深秋,当地政府代表团一行专程来到宝钢,代表老区人民为宝钢亲人送上了“太行助学情,宝东心连心”的锦旗,衷心地感谢宝钢对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慷慨解囊和宝贵无私的援助。参观宝钢期间,当大家怀着无限崇敬怀念的心情,伫立在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大幅题词前,老区人思绪万千、心潮激荡。脑海里不由浮现出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邓小平在太行山上、在左权、在麻田、在东安,工作、生活、

战斗的峥嵘岁月。

爱心接力两代人结对助学

1996年8月的一个深夜,宝钢员工沈曙的家中灯火依然通明,在宝钢宾馆担任基层团支部书记的大女儿沈艳,带回的一张东安村王晓霞的信息卡,成为了一家人讨论的中心话题。得知宝钢团委发动青年员工,积极与东安村贫困学生结对助学的消息后,沈艳第一时间赶到单位团委,表达了结对助学的愿望。刚刚小学2年级的王晓霞品学兼优,但因为家庭人口多,2个妹妹年纪尚小,父母长期务农收入低等原因,面临辍学。

时任宝钢常熟培训基地工程项目经理的沈曙,也得知了东安村发给宝钢求援信的消息。他和在宝山宾馆工作的老伴陆银娣,当即对女儿的善举表示大力支持,正在上海财经大学读书的妹妹沈芸也说,今后王晓霞在学习上碰到什么困难,可以通过写信帮助她尽快提高成绩;以后可以接替姐姐,继续资助王晓霞完成学业。

经过讨论,一家人一致决定,资助王晓霞不仅仅到小学毕业,还要帮助她上初中、升高中,直到大学毕业。沈曙夫妇向2个女儿郑重表态:等她们都成立家庭,我们退休了,帮扶王晓霞的事,由老两口全包,将爱心进行到底。一诺重千金,沈曙、陆银娣、沈艳、沈芸这个宝钢的普通职工之家,和山西太行山区、贫困老区一个素不相识的贫困农民家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此开启了他们两家长达24年的“亲缘”。没几天的时间,沈曙一家的结对助学信,寄到了王彦兵、王翠花、王晓霞的手上。收到来信,小学毕业的王彦兵、王翠花,和刚刚小学二年级的王晓霞,在惊喜、感动、意外的同时,感受到了一份来自大山外的温暖与真情,回信写得很艰难,虽然查了多遍的字典,经过了反复核对,还是有许多的错别字,但一片感激之情跃然纸上,珍藏心间。

支助晓霞的学费,沈艳都按时如数地捐到了宝钢团委,通过系统渠道支助到位。除此之外,沈艳每年还要给王晓霞寄来五十元,后来增至一百元、二百元,还不时地给他们寄来衣服、糖果,火腿肠、学习用品。两家人的“心手相连”,让这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得到了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为贫困学生王晓霞的求学、成长成才之路点亮了希望。那时的王晓霞,虽然只有十岁,不懂得太多的道理,但她也知道千里以外的宝钢里,有可亲可敬的叔叔阿姨和大姐姐,时刻在关心着她,关怀着她,同时也在深刻地教导着她,影响着她。

转眼间,四年的小学时间倏忽而过。随着王晓霞这批学生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宝钢团委组织的和东安小学生结对任务圆满地结束了。然而,沈艳、沈芸姐妹俩的助学路没有停下。他们决心信守当初的承诺,要一直支助晓霞继续求学之路。姐妹俩的善行,得到了沈曙、陆银娣的全力支持和响应,并且也在以实际行动,默默站在背后,支持着姐妹俩的结对助学和扶贫助困行动。

爱心在延续,助学在接力。随着时间的飞转和推移,这两个从未谋面的家庭,通过一封封书信的传递,深厚友谊越结越深。随着沈艳的结婚成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后续出国发展。沈芸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也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她们的爱心接力棒也交到了退休的沈曙、陆银娣的手上。沈曙夫妇把代替两个女儿和王晓霞联系的任务,作为退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雪中送炭将爱心接力进行到底

2014年,王晓霞的妈妈王翠花不幸身患重疾,几年里多次住院治疗做手术,拖累着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家庭。得知情况后,沈曙夫妇立即给晓霞的爸爸写信,询问病情及困难,“相识18年,虽然两家人从没见过一面,但是我们两家人的友情,没有间断过,希望晓霞妈妈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振作起精神,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一定会康复的。”这封饱含深情的来信,王彦兵、王翠花念着念着,都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在沈曙一家的帮助下,王彦兵、王翠花、王晓霞,这个农村苦难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道路上闯过一道道难关,在晓霞求学、母亲治病的坎坷崎岖的道路上,跨过一道道关隘。王晓霞初中三年每年四百元、高中三年每年八百元的资助款准时寄来。上大学的三年,每年三千元的助学金,在每个秋季开学前都准时打了过来。王翠花重病,沈老夫妇专门汇款2000元,帮助他们一起渡过难关。粗略计算下来,沈老夫妇为王彦兵、王翠花、王晓霞这个因病、因学致贫、返贫的普通农家捐资支助达一万七、八千元。正是有了沈老一家的无私捐助,他们才能逐步走出困境,才能从这个寒门里走出来一个品学兼优大学生。

王彦兵、王翠花夫妇这一双普普通通的农民,也在尽情地展现着山老区农民的勤劳淳朴、善良好客、知恩图报的农民本质。每年春节前,他们都要把自家生产的土特产精挑细选,给沈艳一家寄去,而一寄就是23年。王翠花这个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用心、用情,纯手工绣下精致美丽的鞋垫,有时一年两双,有时一年四双,不停地绣着和缝着,不停地寄往上海。沈艳一家都特别喜爱这出自深山的珍品,还将其作为馈赠亲友最好的礼物。鞋垫虽小,但一针一线寄深情,千针万线心连心。

2003年的冬天,沈艳要结婚了。获知这一喜讯后,王彦兵一家感到特别的高兴和激动。但如何表达一家人的心愿,却让他们颇费了一番心思。他们精心挑选了十斤个大仁饱的核桃果,妻子用她那一双巧手,灵巧地剪出了四百多个“双喜”字,端端正正地贴到了每一个核桃果壳上,又寄上四双精心绣制的鞋垫;大红双喜栩栩如生,灵动美观,鞋垫上绣上了“美满婚姻、恩爱一生”“幸福伴侣,白头偕老”的美好祝福。

闯过难关真情永留心间

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王彦兵、王翠花家中走出了两名大学生,王晓霞也即将新婚,迎来人生的幸福时刻。得知沈曙夫妇要来参加王晓霞的婚礼,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们早早来到家中帮忙布置,王晓霞也驾车赶往车站迎接亲人的到来。婚礼中,主持人邀请上海来的客人讲几句。沈曙接过话筒为新娘、新郎送上深深的祝福,并送给新婚夫妇三个字、三句话:‘孝、尊、爱’,孝就是要孝敬双方父母,孝顺双亲大人;尊,就是互尊互敬,相携相扶;爱,就是充满爱心,互爱互助,白头偕老,美满幸福。

沈曙充满激情、略带上海方言的普通话,激起现场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沈老简短激情的话语里,有美好的祝福,也有谆谆的激励,更有脉脉的深情。王彦兵、王翠花全家人的双眸中充满着动情晶莹的泪水。

作为宝东希望建设与贫困学生资助的联系人、牵线人与见证者,65岁的吕彦文在王晓霞的婚礼上再次见到了沈曙夫妇,这段中国宝武老党员一家爱心“接力助学”,跨越24年的两代“亲缘”情洒太行深处的感人故事,依然让他感怀不已。他紧紧握着沈曙夫妇的手久久不愿放开,代表东安老区人民向中国宝武支援老区教育事业发展,老党员沈曙一家24年爱心接力助学表示衷心感谢。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