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宝武正在大力推进智慧制造转型升级。在这一战略规划的指引之下,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技术应运而生,解决了大量现场问题,给制造能力带来了质的提升。很多员工也由此对人工智能,亦或智慧制造产生了浓厚兴趣。作为一线岗位上的创新工作室,我们团队幸运地在2018年入选了集团公司首批智慧制造方向攻关工作室。近年来很多工作也是围绕着智慧制造技术在现场的应用落地展开。我始终秉持这样一种观点:智慧制造技术,究其本质,也是一种技术。既然是技术(或者说是工具),那该为我所用,不能神秘化,更不能神话。因为就现有技术水平来说,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也好、智慧制造也好,都是有应用边界的。所有的人工智能问题,到最后都必须转化为数学问题。而数学问题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解,即便有解,也并不是都可以工程应用。而作为我们制造端,更应该关注的是“可应用的技术”。这一点非常重要,掌握这个原则,我们可以在很多问题上少走弯路,更有利于现场问题的解决。其实很多智慧技术,并没有那么复杂,甚至生活中随处可见。
前不久,我们团队收到一个课题需求:某条轧线上的带钢,在轧制过程中一直会发生中心线偏移。为了测量这个偏移值,每卷带钢轧制完成后就要操作工停机挂牌,钻进机架里测量跑偏值。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不停机且连续、动态、精准”地测量出带钢跑偏值。接到这一需求后,我们工作室展开了讨论。按照常规的解决思路,要实现不停机测量跑偏量,如检测光栅、红外传感等技术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一些局限性,要么是投资成本高,要么对安装空间有要求,很难做到迅速解决问题。讨论中,大家想到一种思路,目前在房屋装修过程中,测量面积、距离早已不用卷尺,连红外测距仪也逐渐被淘汰。更主流的做法是用智能手机取景,除了能生成点对点距离,甚至还能生成全屋实景测绘图。如果把这一技术用在工业场景里,是不是可以解决在线测距的问题呢?根据这一想法,我们利用现场工业电视拍摄的画面进行后处理,仅仅添加了一台算法服务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带钢跑偏测量系统”应运而生。这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传统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
类似这样的示范案例,在我们生产现场其实还有很多,利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指纹提取、人脸识别)来介入检修挂牌管理、利用3D结构光相机对带钢板形进行检测、将O CR(字符特征提取)技术用于钢卷号识别等。在学习、掌握、应用这些新技术的同时,越来越深刻体会到: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要想在创新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具备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嗅觉、更跳跃的思维,“拿来”主义非常重要!在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岗位创新也应该顺势而为,发掘更多的应用场景,紧紧扣住“实用”这个关键词,让更多的好技术在现场落地。好用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