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15岁离开家乡,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但一直念念不忘那个小桥流水人家、青禾斜阳饮牛的乡村美景,尤其忘不了母亲做的菜,即使很普通很平常,只要经过母亲的手,吃起来格外香甜。
那时农村很苦,长年咸菜相伴,一日三餐,不离不弃。每逢春季,母亲把菜园的芥菜铲上来,除去枯枝败叶,晒个大半干,洗净后用粗盐轻轻揉搓,然后放进菜坛,用泥土密封好,大概半个月时间,就可以开坛了。吃的时候掏一棵,一开始翠绿,到后来渐渐发黄以至金黄,吃到坛底也不曾腐烂。不管生吃还是热炒,咸淡适宜,清脆可口,极易下饭。村里人都来讨教,母亲说:“没什么奥秘,在乎一个人的手。”那意思,什么人的手腌出什么样的菜,叫人羡慕不已。
那个年代难得见荤,为调动我们这些小孩的食欲,母亲想方设法让我们吃得香一点。比如春天,母亲把人家看不上眼的香椿头、红花草、马兰头,以及塘边埂上自生自灭的野菜,时不时弄一点,或用猪油清炒,或用炼热的菜籽油凉拌,或用鸡蛋烧汤,做出不同的花样让我们吃。春去秋来冬至,母亲因季制宜,时常清炒藕央子、山芋藤、菱角菜、鸡头米梗子等等。这都是当时没办法的法子,想不到现在进饭店,还要特意点上,美其名曰“绿色食品”。还有一种菜,生长在大堤草坡的牛粪旁,乡亲们因忌讳不愿吃,母亲不管,照做不误,这个菜叫地衣。母亲说:“只要洗干净,大火烧炒,不会有事的。”你别说,只需一点盐、一点菜籽油,那一种脆嫩爽口的滋味,一直滞留在我的心田。现在我才知道,地衣又名地耳,学名“普通念珠藻”,别名很多,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软,但比粉皮酥脆;润而不滞,滑而不腻,有一种特有的爽适感。
最令我难忘的,是母亲做的红烧豆腐。母亲将豆腐切成小块,用温火翻来覆去油煎,直到外表泛出金黄,再用盐水、酱油大火一烩,瞬间起锅,吃起来外表油腻香脆,里面清爽鲜嫩,犹如一道“动物脑”式的荤菜。后来在饭店见到此菜,大厨叫“脆皮豆腐”,我吃过后总觉得不如母亲做的。有可能母亲做得确实好,有可能进城后油荤多了,吃不出过去那个味。但是,那个年头,那种艰难,母亲动足脑子为我们做的菜,不仅那个味,还有那种“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亲情,至今难以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