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马钢智园,感受智慧制造脉搏,学习先进经验。细雨绵绵,春寒料峭,跃进桥下的园区却散发着春的气息,处处显现时尚的写意。植被与建筑以会说话的造型、创意,释放着时代活力。接待我们的是昔日同事,我视为兄长。参观完集控“岛”,穿过大厅,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视察马钢戴柳条帽的经典照片。那一刻,我有了某种感动———渊源与发展浓缩于一个时空,视觉冲击在瞬间激荡,一种熟悉的特有情愫在心间漫幻。
变与不变
临走时,与同事伫立于园口,说些半年前还在一起共事的话,心底有些不舍。这片园,去年的今日,还箕踞分布着成片的中转房与旧建筑,这一刻没留下一丝印记,只有很多往事在心间浮动。一位早年工友,正从“岛”内出来,准备下班。那年,他是操作工;这一刻,他还是操作工。只是,如今他在操控大厅里登“岛”,再无现场噪音之扰,虽华发早生,但精神颇好。算一下年头,已逾十载,太多的追忆一下子铺展开来。
回首间,幸福路从园区前逶迤而过。一切的物像,似曾相识,却又有某种颠覆性陌生。我们都已穿越不惑之年,曾经的岁月渐行渐远,好在幸福路依然故我,标系仍存。这条路,因伟人走过而得名。从智园到幸福路1号不过两公里,但从历史时空看,起步桃核山、走过幸福路1号、步入智园,几代马钢人足足用了六十三个春秋。
9号炉与核桃山
半年前因岗位调动,离开工作二十余载的单位。临走那天,想起一位朋友多次提及,想来参观9号炉,瞻仰毛主席像。即刻联系她,说在幸福路1号等她。她匆匆赶来,幸福路1号大门却紧闭,我只好开车绕道去接。朋友热爱文学,不久一篇《幸福路1号》推出,反响颇好,几多转载。细细读来,这是篇以9号炉为背景怀念父亲的美文,钩沉年少时的工厂与老市区,回视父辈奋斗的足迹,情真意切,“马钢从这里诞生,城市从这里崛起。”文章唤醒了不少马钢人对峥嵘岁月和往事的记忆,共鸣者众。
喜欢站在幸福路1号,静静远观。天蓝山绿,桃核山默然伫立,9号炉高卧辉映,在天地间流淌出一幅写意工笔画。那天,蓦然听说桃核山正在开挖移除,无人机拍下不少照片,一派热火朝天的土石搬运场面。我的记忆里,炉山是一体的,是历史铸就的不朽,是初心和“原点”。从此,山不再伟岸,“宽广”代替了“高拔”,作为工业遗址留下来的9号炉,在一片黄色背景下有点寂寥。我知道,这是战略发展的需要,一切都是为了马钢的明天。
站在雨山河桥上,一种“念天之悠悠”的感觉在心空回旋。梧桐树开始抽芽,新绿在枝头摇曳。鸟儿在天空滑翔,留下若即若离的声响。
舌尖上的幸福路
幸福路1号是桥头。跨过桥,便是宽阔的幸福路。柏油路面,两边绿树成荫,昔日的众多小吃与店面已然不在。
记得刚入厂时,在工段三班倒,吃饭常来这里。上夜班,不能离岗,只好“靠山吃山”,带着米与菜上烧结机。晚饭时,淘好米,用铝盒装好。拿着特制铲锹,走上移动的烧结机台面,有经验的师傅抢抓时机,瞅准火旺、抽风好、刚出点火炉的区域,铲泥块似地迅速下手,铲下方方正正表层烧结矿,将铝盒摆放于烧结面,不出几分钟,香喷喷的饭香便飘荡出来,我们称之为烧结饭。烧结饭香软可口,有黄脆的锅巴,嚼起来香味无穷。彼时,在烧结机旁一边操作设备、紧盯参数变化,一边就地取材解决晚餐。工段三十余号工友,往往一个手势,就知道配合啥,犹如打理一个家,默契卖力,其乐融融。
烧结饭没有油水,下夜班时往往很饿。洗完澡,工友们常去吃夜宵。夜宵最好的去处,当然是幸福路桥头。梧桐树下,一家家小吃店灯火通明,特色美食比比皆是,人气颇旺。因为常来,店家基本都认识,给足了服务。几碟炒菜、几瓶啤酒,伴着工友们海侃和划拳声,夜班的辛劳一扫而光。桥头早点是出了名的,夜班工友撑起火爆的市场。有些名吃发端于此,后来发展成品牌连锁店。
启航新征程
2018年4月23日,是个特别的日子。为淘汰落后产能和供给侧结构调整,9号炉正式永久退出生产序列。最后一炉铁水,铸造成纪念碑,一甲子历史就此定格在马钢年轮。那时风急雨斜,工友们自觉收起雨具,任雨水淋湿工装,久久流连于9号炉前。此后,大家分配到公司各条产线,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2019年9月19日,是另一个特别的日子。那天起,我们共同拥有一个新身份———宝武人。“绿色发展·智慧制造”的大幕,在江东大地拉开;“优特钢长材平台化公司”横空出世,启航新征程。注定,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幸福路1号复又变得热闹起来。桃核山步9号炉后尘,以博大、决绝的献身精神作别江东大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桃核山不再,但精神永存;桃核山的消失,或许是为了更好的存在!幸福路上,此刻,智园内春色正浓,芳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