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离长江边不远,我最喜欢骑车到宝山的江边散步,沐浴凉凉江风。
江堤上有几十个精心制作的铭牌,记载了宝山的历史大事和著名人物。既有大中华纱厂、大中华造纸厂、上海第一钢铁厂、上海第五钢铁厂、宝钢等近现代企业的创建,又有吴淞铁路、吴淞大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等交通设施的创建,还有复旦大学前身“复旦公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各类学校在吴淞的创办。既有林则徐、张謇、陶行知等曾在宝山活动的名人,也有袁希涛、潘光旦、陈伯吹等出生在宝山的名人。
忽然听到一曲激越昂扬的萨克斯管乐声,原来有人在江边吹奏,乐曲正是优美动听、耳熟能详的《长江之歌》。远处的快艇急驰而过,溅起的江涛打着拍子,我和着乐曲高歌,真是痛快极了。
说起来,我跟长江真的很有缘:在长江中游的武汉,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在长江上游的攀枝花和重庆,度过了青年时代;青年以后,就在长江下游的上海度过了。我小时候家在武汉,喝着长江的水长大。夏天的傍晚看着远处的斜阳,听着过往船只的汽笛声,吹着凉爽的江风,关注着一天天涨高的江水,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1968年,我来到攀枝花,参加三线建设。攀枝花横卧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江水从雪山走来,奔腾汹涌,一泻千里。1978年,我考上了重庆的一所大学。重庆也位于长江的上游,江水没有攀枝花的湍急,没有武汉的平坦宽阔,它展现的是长江另一面的野性美、力量美。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上海。上海位于长江下游,是长江的入海口,江面很宽,江水浩浩荡荡,经常可以看到百舸争流的场面,这也是我长江缘的最后一站。
我的长江边生活经历,一位朋友点评道:生于斯、长于斯,饮长江水、啖长江鱼,既逆流而上,又顺流而下,走走停停,向海而行。这番点评,真的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