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意识强能力,积极行动抓落实前景诱人的“氢冶金”如何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89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2-22

如何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

■中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陈和午博士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编者按】

提高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关键。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科技创新局,以更好推动中央企业强化科技创新。

和先进的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科技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中央企业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方面,还有很大潜力。面向未来,国资委将准确把握中央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巩固优势、补上短板、紧跟前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

本版推出中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专家撰写的文章《如何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以飨读者。

本文从宏观政策导向出发,结合科技创新的现实需要,提出从创新战略规划、创新管理效率、创新成果价值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

一、创新型国有企业政策导向

宏观层面来讲,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且已经踏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国家行列,具体落实到微观层面,就是建设创新型企业。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是加快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

国家层面:从谋划到战略、从战略到行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提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已经实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经历了从模仿创新到集成创新,再到原始创新的发展过程,现阶段重点在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所以,从整个政策的部署和发展来看,创新都是重中之重。同时,在科技强国之路上,需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轮驱动,协同运转,这是实现整体创新成效的关键一环。

国资委层面: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经高质量收官,新一轮国企改革帷幕拉开,围绕提升科技创新力深化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资委对科技创新尤其重视,从示范点开始,全面铺开,不断打造国有科技型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何为创新型国有企业?

2023年1月份,国资委提出要“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那么,究竟何为创新型国有企业?

福布斯对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100强的评估维度提供了可参考的衡量标准(见图①)。

清华大学陈劲教授通过对世界一流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研究,认为世界一流创新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八大特点(见图②)。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承担着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国家使命,在创新政策牵引下,需要发挥“领头羊”作用,推动相关政策落实,提升管理能力以应对市场竞争(见图③)。

因此,创新型国有企业=创新规划×创新效率×创新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见图④):

(一)创新战略规划前瞻

国有企业创新战略规划前瞻从战略角度出发,主要从创新投入、创新布局和创新模式三个方面着手:

创新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布局,提升顶层设计能力;

创新模式:构建开放共赢的协同创新模式,助力企业加快创新步伐。

(二)创新管理效率领先

国有企业创新管理主要从组织能力的角度来看,从创新组织、创新人才和创新文化三个角度来衡量:

1.创新组织

宏观组织层面:构建层次明晰分工合理的创新体系;微观组织层面:支撑创新工作,建立拉通横向资源的研发组织。

2.创新人才

系统规划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撑创新高地;夯实科技人才梯队建设,激活培养“源头活水”,强化科技创新力量;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优化靶向识人用人,突出创新目标导向;完善科技人才激励保障,提升精准激励成效,激发科技创新动力。

3.创新文化

建立鼓励试错容错的创新文化;为科研松绑、创新减负,扩大科研自主权;营造爱才敬才的科技创新人文环境。

(三)创新成果价值卓越

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主要是从成果价值评价、成果转化和创新激励方面来考虑:

1.价值评价

准确衡量科技成果价值,为成果转化与激励实施提供依据;科研效益的滞后性需要后评估机制帮助准确评估创新价值。

2.成果转化

畅通机制,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科

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管理机制、面向系统内外部单位的转化机制以及相配套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均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机制。

结合科技成果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果

转化方式: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具有自身的优势特点,国有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能力情况以及科技成果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合理选择转化方式。

3.创新激励

盘点创新激励工具,打造覆盖创新全过

程的激励体系:企业不能轻视研发项目激励、成果激励等过程型激励效果,同时通过企业与科研人员利益绑定,从不同的角度配置不同的激励体系,有效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见图⑤)。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