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的力量来自基层。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基层创新,铸就了宝武做强做优的深厚底蕴和扎实基础。
新时代新使命,面对宝武发展道路上的新挑战,宝武人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岗位上还有哪些创新潜力点?需要企业在基层创新文化培育上做什么?我们推出“奋进宝武,创新有我”大家谈栏目,请宝武基层科技战线的创新能手、专业带头人等畅谈投入创新实践的思考、打算和做法,促进一线创新蓬勃开展。
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技术需求
中钢矿院科技创新中心(院士办公室) 主任 代碧波
时代的变迁从不留下任何脚步,却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作为一名企业科技工作者,我深感立足岗位创新实践的重要性,也更感责任重大。
首先,创新实践需要我们有更高的站位和广阔的视野。在新时代背景下,包括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建重大科技平台、培养高端科技人才等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活动均离不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硬支撑,我们要把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公司战略深刻结合,把行业前沿的科技动态与公司主业紧密联系。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才能看到更远的未来,才能洞察到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机遇,才能提供更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其次,创新实践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来提升创新本领。当前,海量知识信息和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正在飞速发展。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资源和能源技术加速发展,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因此,作为科技工作者,必须坚持学习,尤其是加强跨领域和跨行业知识的融合,这是当下和未来实现新的科技变革与重大科技突破的关键。
再者,创新实践需要我们有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才能磨练人的意志和毅力,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创新的信念。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充分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砥砺前行,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创新突破。
最后,创新实践离不开团队协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经验,通过有效沟通和协作,可以将各自优势发挥到最大。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攻克难题,实现创新目标,共同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担当、善作为。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中钢热能院碳素所副所长 郭明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悟昨天,贵在总结谋新。创新成果不能停留于实验室,而要运用于生产线;科技发明不能存放于书架,而要走上货架。用于石墨电极、锂电负极等领域的针状焦是中钢热能院最具象征意义的“拳头”产品。依托院炼焦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煤焦油系新型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我们在针状焦技术积累基础上,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在煤系针状焦、特种沥青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原料等7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转化推广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果。一个个实验数据从纸面落到地面、从规划变成现实,我和团队一起攻克了中低温煤焦油制备针状焦等行业共性难题,实现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煤系针状焦产业化技术已成功推广至鞍钢、平煤等企业。
我始终相信:当现实照进考场,科技永远是下一道考题。面对关键问题不能“原地徘徊”,面对难关不能“止步在此”,要把新点子想出来,把新路子蹚出来。
学在苦中求,技在勤中练。刚参加工作的五年,我下定决心,把专业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工作的第一动力。然而针状焦大生产初期有许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技术改进迫在眉睫。作为针状焦原料的沥青不但气味大而且毒性大,每当在实验室里熬制沥青、“扎扎实实”成为满身焦油味的一线工人时,我也曾想过退缩。但我知道,创新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科学之路离不开精神支撑。看着小实验得到的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对产品生产所产生的指导作用,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上学时由手中握紧的几克炭材料点燃的小小科研梦想,在这一刻绽放出理想落地生根的花朵。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的科研工作正迎来新的春天,大家无不热切拥抱这种变化。圆梦科技强国,需要激情和理想;实现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科技研发是中钢集团的独特优势,在企业过去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我将带领团队继续坚持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牢记“国之大者”,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与国家科技创新大局同频共振,奋力奔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创新来源于日常工作实践中
中南钢铁中南股份炼钢厂一连铸作业区连铸操作 李运强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创造出新的事物。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二是创造新的东西,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三是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然而,很多人一听到“创新”,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高科技”“顶尖技术”之类的东西。实际上,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它来源于我们日常工作实践中。
创新源于对工作实践的广知、真知、深知。无论在任何岗位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发现创新点的潜力。只要深入理解岗位职责,关注产品细节和日常产品工艺流程,善于去发现、多思考、勤总结,发现创新点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比如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诸如改变产品工艺、先进操作方法和设备改进等情况,这些其实都是创新点。另外,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解决,这也是创新点。一旦发现了创新点,就应及时将自己的观察和想法整理成合理化建议,由团队成员进行讨论,积极推动创新的实施,跟踪进展,通过努力,将创新点变成实际成果。
就拿我的一个专利来说,4月份的一天,中南股份炼钢厂1号方坯连铸机在浇注过程中突发情况,我反复思考该如何解决传统连铸系统生产过程中无法快速有效应对突发问题。本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经批准后,迅速推动实施,产生了实际效果,通过一键启动,即可快速有效应对,由此形成一项发明专利。
创新之花总是盛开在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土壤之上。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创新的实践者,以创新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为企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始于观察成于细心
中南钢铁鄂城钢铁钢轧厂资深主任师李 伟
按照鄂城钢铁“三个极致”要求,钢轧厂坚持将极致效率贯穿在生产现场,把创新关口前移到第一线。
根据钢轧厂极致效率工作要求,连铸方坯中包浇注时间需要从2700分钟提升至3000分钟。关键时刻,我们团队成员主动请缨承接攻关任务,搜集方坯2700分钟中包渣成分及耐材异常侵蚀数据,分别与专业耐材厂进行深度探讨并制定4套试验方案。
创新没有捷径,灵感来自现场,发现始于观察。攻关期间,团队成员明确责任分工,按照试验时间节点推进方案实施,经过一次次数据的细心对比和在现场观察的不同试验反映,最终选择整体胎膜及冲击区预埋技术方案。团队重新设计3000分钟中包胎膜,将原先的组合式胎膜创新性改制成整体胎膜。并通过调整氮化硅铁用量,规范覆盖剂的使用及时排渣,消除泡沫渣影响。2024年5月份开始推广后,4号铸机连浇炉数突破106.75炉,最高连浇炉数突破112炉,创方坯历史新纪录。在不额外增加耐材成本基础上,提升了中包连浇时间,降低了成本,成功完成了攻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