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2023年6月,欧盟正式试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成为其推动国际气候贸易政策的变革性措施。该政策不仅直接影响出口欧盟的钢铁企业,其影响还将扩大到为金属制品加工企业供应原材料的更多钢铁生产企业。由于钢铁下游用户的出口被CBAM波及,也必将面临CBAM造成的价格传导。按照CBAM规则,中国钢铁出口到欧盟的吨钢成本可能会增加,进一步压缩了中国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此外,CBAM的实施还可能促使中国钢铁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低碳竞争力,但同时也面临生产工艺调整、技术升级等方面的挑战。
2023年10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是CBAM的过渡期。在此期间,欧盟进口商有义务进行碳排放数据报告,每季度提交进口产品隐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但不需要缴纳相应费用。
值得一提的是,相当多的欧盟进口商此前并没有参与过欧盟碳市场,因此应对较慢。此外,他们报告的碳含量数据需要生产商提供。生产商和欧盟进口商有义务尽可能准确并完整地进行报告,但在过渡期内欧盟并不会核查报告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强制要求数据必须由第三方核查机构认证。
自2026年1月1日起,进口商则将需要根据当年进口产品的碳含量和进口量在下一年支付相应调节费用,且碳含量需要由欧盟认可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出具核查报告。
进入过渡期后,中国领先钢铁生产企业和下游钢铁初级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应对,组织研究学习相关政策和计算方法,已经较好掌握了过渡期数据报送的规则与要求。随着中国碳市场扩容步伐加速,钢铁企业逐步开始完善碳排放情况的摸底和数据管理,对于更从容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也有积极作用。
CBAM过渡期结束后,将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开始对欧盟进口产品收取调节费用。免费配额的退出将导致欧盟境内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以涨价形式向产业链下游传导。这样一来,进口商对于欧盟境外同类产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有望相应提高,促使输欧的低碳含量产品更有竞争优势。然而,这些变化并不足以支撑输欧产品相对欧洲本土产品产生压倒性优势,改变现存的贸易格局,因为一旦价格过高,下游需求也会进一步被削弱。同时,上涨的成本将部分传导到产业链的中下游,最终由终端消费者承担。未来,如何尽量降低进口产品的碳含量以使CBAM费用尽量低将成为欧盟以外经济体出口欧盟的竞争重点。
对于钢铁行业而言,近期较快降低输欧产品碳含量的方法是以电炉钢产品作为出口主力。一旦间接排放纳入收费,由于中国的电力碳排放因子相比欧盟等国较高,输欧产品的竞争力将受到影响。而可再生电力直连供电作为被该机制认可的方式,其对应的较低间接排放将有助于降低产品碳含量,提升竞争力。未来两年,以电炉钢产品作为出口主力或成为中国钢铁对欧出口应对该机制的主要手段。长远来看,面对国内外低碳发展的新形势,我国钢铁行业未来布局应更多着眼可再生氢能直接还原铁技术、废钢电炉工艺、熔融电解还原炼铁等低碳发展方向,对于现有的高炉转炉路线,应尽量避免新上产能,同时积极探索现有副产气体应用、减碳升级改造、极致能效等低碳发展方向,更好助力中国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远期目标。
CBAM政策下欧盟进口钢铁将迎来新格局,中国、土耳其、韩国等国被CBAM覆盖产品的总出口额排在前几位。在以上国家中,出口额占比最大的都是钢铁产品。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所覆盖的对欧出口钢铁产品主要来自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印度、韩国、越南、中国台湾、乌克兰、英国和日本。以上十个经济体向欧盟27国贡献了CBAM覆盖的钢铁产品总进口量的76%。从欧盟2023年CBAM覆盖的钢铁产品进口金额来看,中国仍是排在第一位。
自2019年欧盟开始酝酿CBAM以来,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世界其他经济体也在考虑建立各自的类似机制。发达经济体由于其碳排放进入自然下降阶段,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全球升温的意愿强烈,叠加保护自身行业竞争力的需要,推出以碳排放强度为锚点的新贸易规则势在必行。此类单边贸易措施表明,产品的碳含量乃至碳足迹在全球贸易中的作用将日益重要。从企业层面看,发达经济体纷纷提出本世纪中叶前后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的目标,这对其本土企业和相关跨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减碳的新要求。近年来,以欧洲跨国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链下游消费群体对供应链绿色、低碳、净零的需求日益增加,管理日趋规范严格,这对全球贸易和初级制造业的影响深远。
建议中国钢铁和贸易企业在未来发展中:1.在国内国际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企业应避免对高炉转炉设备的新增和翻新。结合中国整体钢铁消费需求进入平台期,钢铁行业迎来减量竞争,更应极力避免长流程设备投资,以避免投资和碳排放角度的搁浅资产。
2.对欧贸易企业相关应积极考虑布局废钢回收、杂质去除工艺及设备,以及可再生电力配套等,以保持乃至增大产品竞争力。对于电炉钢生产可以替代的输欧钢铁产品,2028年起调节费用即将达到300元/吨产品,严重影响产品的盈利性,到2029年以后低碳产品的竞争优势将加速扩大。
3.除了国内布局氢冶金、熔融还原、流化床还原
等技术外,还应关注海外直接还原铁贸易,并在权益矿址布局可再生能源直接还原制热压铁等。对于高合金钢、硅钢等低碳生产工艺较难被废钢-电炉替代的产品,应积极探索其他低碳冶金技术方案。
除了市场推动力以外,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回顾近十年来钢铁行业的发展,政府主导的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动行业健康向好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随着工信部收紧新建产能审批、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成立等一系列措施,相信中国钢铁行业将会向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加速前进。
(内容来源于中国钢铁业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