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激发创新活力班组有本“找茬”日记暖心服务获群众点赞图片集锦创新无止境蹚出冶金固废产品化新路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99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1-10

创新无止境蹚出冶金固废产品化新路

--记宝武环科环境技术研究院建材技术研究所一所所长曹黎颖

杨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曹黎颖负责科研项目23项,发表论文15篇,申请专利十余项;荣获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上海市产品质量攻关奖二等奖。她一手培育的矿渣粉品牌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参与编制矿渣粉产品国家标准以及上海市标准、团体标准等共计12项……去年,她获评“中央企业劳动模范”。

作为一名女性科技工作者,曹黎颖心怀“创新无止境”的初心使命,行而不辍、奋斗不止,蹚出了一条冶金固废产品化的新路。

打开绿色低碳材料新局面

近年来,在“双碳”背景下,为了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宝武环科大力推动冶金固废制备绿色低碳胶凝材料,以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然而,让一种全新的材料打破传统材料的固有领地,并非易事。

“要瞄准新业态,以创新精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曹黎颖看来,新材料、新领域是实践课堂,更是创新舞台。为了凸显胶凝材料的绿色低碳属性,以及在细分应用领域的特殊性能,新材料的“定量化+标准化”势在必行。

“要以创新思维和工匠之心推动技术进步。”曹黎颖带领团队,坚决贯彻落实公司战略,以大力发展绿色胶凝材料为重点研发方向,迅速形成了“废料-原料-材料-产品”的攻关思路。按照此路径,曹黎颖带领团队对宝武环科各基地的固废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短时间内编制形成一整套绿色低碳胶凝材料产品设计方案。同时,按照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需求,曹黎颖还专门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弃土加固材料系列产品方案。谈及该产品技术体系,曹黎颖表示,目前,公司已经逐步形成了四大类、七小类产品技术体系,计划扩充成五大类、十小类产品图谱,后续还会根据拓展的应用领域和场景,继续扩充产品序列。

然而,由于绿色低碳胶凝材料属于非常新颖的材质,在产品推广初期,许多在建的项目施工单位都不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新产品能否完全替代传统材料存疑。面对客户的担忧,为了让科研成果加快推广应用,让绿色胶凝材料的发展跑出“加速度”,曹黎颖带领团队展开了工作,从实验室到生产现场、从办公室到用户单位、从建设单位到会议室,都是她忙碌的身影、不倦的笑容……交流会上,曹黎颖请来材料、施工等方面的专家,用数据说明新材料各方面的性能和优势,并最终成功形成了《自密实填筑材料技术规程》《土壤固化应用技术规程》等上海市地方标准,用实际案例和科学标准彻底打消了客户的疑虑。

“我一开始入行的时候,根本没有技术标准。后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从企业标准开始做起,逐步升级成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提及制定标准的过程,曹黎颖感慨至深。从无到有、日趋完善,曹黎颖带领团队硬是从没有路的地方披荆斩棘,创出了一条路。近年来,曹黎颖成功参与编制国家标准、上海市标准、团体标准等共计12项。

打磨绿色低碳产品再升级

“科学研究最终还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决定了科技研发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胶凝材料推广落地,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就是要打通胶凝材料在特殊场景上的应用难点。

从2023年初开始,曹黎颖带领团队成员两条腿走路,从“技术”和“营销”两个方面展开工作。在技术攻关方面,科研团队根据市场需求,着手对系列产品进行打磨升级。“由于没有产品先例,就必须要先做大量试验。”这其中,数据积累是一个枯燥又繁重的过程,在科研团队成员提交实验数据后,曹黎颖必须及时快速分析出数据变化,对离散和异常数据快速查找原因,快速调整实验方案,然后与团队成员再开始又一轮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团队快速高效的工作,两个月后,软土特种固化材料和流态填筑材料这两种新产品终于完成了试验室阶段的升级。曹黎颖带领团队成员一起跑市场、访用户,通过面对面实地调研和交流,从“听得到炮火声”的市场端了解用户需求,针对性开展工作,以满足不同需求、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系列化研发,从而开辟胶凝材料的新途径。在市场走访调研中,团队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

“曹工,救急救急!我们施工现场需要特种胶凝材料,能够快速修筑形成临时道路,第二天就能上重载车。听说你们研发了一种特种低碳胶凝材料,能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呀?传统的水泥、石灰等产品我们试了很多都不行,只能来找你们了……”电话里传来了项目方焦急的声音。

“放心,我们的新产品肯定能够解决您眼前的危机!软土特种硬化剂这个新产品是一种高性能的绿色胶凝材料,具有一系列超越水泥的显著优势,具备快速凝结和高强度的特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坚固的路面结构。”项目方听了她的介绍,立即决定在现场试用。

施工开始了,为了能够第一时间解决现场问题,曹黎颖带领团队赶往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支撑。在团队的细心指导下,项目方很快就掌握了施工要领。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材料的强度发展速度超乎想象,不到24小时,原本破损不堪的路面就开始有了新的模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铺设的路面逐渐变得坚固。经过测试,强度完全满足道路通行要求。

“当第一辆重载车成功驶过新修复的道路时,意味着新产品成功实现了从试验室到产业化转化的迭代升级。”曹黎颖坦言,正是这样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不仅坚定了她对研发方向的信心和绿色低碳产品迭代升级的决心,公司新型低碳绿色材料替代水泥应用于城市弃土资源化利用也迎来了新发展。

如今,在曹黎颖和团队成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绿色低碳胶凝材料产品得以在一个个项目中成功应用,绿色胶凝材料的产品系列越来越丰富,应用场景也越走越宽。

筑梦绿色低碳事业新蓝图

“不好意思,暂停一下。”记者在与曹黎颖的采访交谈中,不时被跳动的信息、打进的电话打断。采访中的“小卡顿”,让我们看到了她奋斗的脚步、精彩的人生。

“最近,我们又在忙着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如何将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进行全用途宣介,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升科研项目的应用价值。”一提到公司产品,曹黎颖打开了话匣子。她介绍说,他们下力气策划编制了新产品利用技术手册,既从技术层面阐述了胶凝材料系列产品的机理,又通俗易懂地讲解了如何应用胶凝材料的规程;其次,借助社会资源,多次与上海市水泥行业协会交流探讨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如何发展,最终在协会的支持下,搭建组成各细分产品的专业化委员会,通过平台开展冶金固废产品资源化开发协同创新,规范化在市场上推广新产品,为绘就绿色低碳事业新蓝图奠定了基础。

“固废资源就是放错地方的宝贝。”“要蹚出一条冶金固废产品化新路,这是我们团队共同奋斗的目标。”面对新挑战,曹黎颖带领团队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未来,她将继续攻坚克难,不断提高绿色胶凝材料技术研发水平、拓宽产品应用场景,以绿色低碳新材料为基本,实现研发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不断优化技术方案,拓展产品的多样化,实现冶金固废的资源化再利用,助力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未来赋能添彩。

“奋斗的人是最美丽的人。”许多熟悉曹黎颖的同事这样说道。前行路上,曹黎颖的脚步从未停歇,一直在奋力奔跑着…… 施琮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