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光明的人生不抱怨的挑战红莲花开回忆登山感悟童年“偷着”乐
追求光明的人生不抱怨的挑战红莲花开回忆登山感悟童年“偷着”乐
  当前版/页:第575期:第04版(页)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7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7-01

追求光明的人生

——读《王阳明:人生即修行》有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近日读完《王阳明:人生即修行》,掩卷沉思,对于书中提到的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人为国为民,先后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等。其学说王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备受曾国藩、孙中山等人的推崇。

如此厉害的一个人物,他的思想到底闪烁着什么样的光芒?追寻着他的人生之路,我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所谓的“心外无物”,我理解的意思是指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要不断清除心中的杂念,同时排除外在那些不喜欢的人、事、物,专注于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选择和自己的目标一致的知识、朋友和物品,来填充自己的时间、生活,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在专注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社会世界,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这是一种时间管理、精力管理;这是一个漫长的培养习惯的过程。

正因为这是一个过程,所以需要亲自去做,才能够获得成果。将这样的一个认知化为行动,便是“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人的良知,良知表现为外在的行动,就是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我觉得用现代的话语去理解,知是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做事的基本规则,行是我们的亲身实践。“致良知”的过程就是按照我们认为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做事的基本规则去做事情。正因为我们知而不行,道理知道很多,但是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是因为行动不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不能坚持,没有毅力。而具体“致良知”的方法首先是从静坐开始,安静我们的身心,反省自己,觉察自己今天的行为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然后,按这种方式去面对接下来每一天遇到的事情,在事情上磨练自己,让自己能够一次次按照良知去应对解决每件事情,以锻炼自己“致良知”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智不断成熟,内心不断强大。

研究王阳明学,无疑会让人更加好奇它的思想来源。其实,在王阳明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经历便是“龙场悟道”。因为有这一次的悟道,才有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宝贵的文化财富。而在我们的人生成长过程中,同样也在不断地积蓄知识和能力,但同样需要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一次“悟道式”的成长。

思考人生,人们常常询问: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记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很好的回答。“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王阳明也用自己的整个人生阐释了一句相似的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那何谓光明?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巡抚南安、赣州等地。当时,南中地带盗贼四起。王阳明毅然承担起牧守一方的职责,侦探敌情,连破四十余寨,进兵讨伐,最终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正德十四年,王阳明正在前往福建平叛的路上。忽然得到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集结大军,与叛军决战于鄱阳湖上,最终成功打败叛军,俘虏宁王。纵观历史,藩王叛乱历时35天便宣告结束的,实属奇迹,而这个奇迹,便得益于王阳明的勇敢担当和超凡智慧。

王阳明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的“立德、立功、立言”不仅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还留下了一条人生修炼的大道。“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便是我们开启光明人生的宝贵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