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建设运营的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以下简称“平台”)2023年度数据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议聚焦平台建设运营以来取得的良好实践,共享2023年度光伏、储能实证实验数据,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技术标准和培育产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依据。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国家电投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栗宝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新能源首席专家邹才能,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严晋跃,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国家电投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科技与创新部主任李建伟主持。
向海平在致辞中对平台建设运营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希望国家电投紧扣平台定位,继续把平台建设好、运营好,保持实证实验产品选型代表性与先进性,联合行业力量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平台数据成果转化运用,为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生产力”。
栗宝卿介绍了国家电投的产业布局及光伏产业链建设情况。他表示,国家电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光伏产业,首创光伏生态综合治理、绿电转化等“新能源+”创新发展模式。平台面向全行业共享实证实验成果,对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电投将扎实做好平台后续建设运行,助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黄河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姚小彦在发言中表示,平台紧密关注行业热点和紧迫需求,开展面向行业、区域、电网的三大类型实证研究,为光伏、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支撑。后续将在其他典型气候地区建设实证实验基地,打通不同典型气候区域实证实验数据,为光伏、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服务和实证参考。
会上发布了平台2023年度数据成果,从气象环境、组件、逆变器、支架、储能产品、光伏系统、光储系统主要实证成果七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解读,深入阐述了光伏组件、逆变器及储能电池等关键产品因服役周期增长所带来的效能差异性、设备可靠性及环境适应性等核心指标,验证了国产IGBT逆变器元件性能达到进口产品水平、高纬度地区带倾角平单轴支架综合效率最高等客观现象,揭示了固定充放电阈值控制策略无法适应多变天气导致多云和阴天储能充放电不充分、多云天气下采用单个气象站预测全站光资源存在较大偏差等首次引起行业高度重视的问题,受到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数据驱动能源创新,多维度实证实验研究对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支撑需求、构网型技术发展方向等主题进行交流。
其间,平台学术委员会组织召开2024年全体委员会议,审议了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学术委员会2024年工作报告,明确了平台四期工程设计原则。与会人员围绕提前谋划数据标准化建设、加强产品及技术跟踪、全过程碳足迹认证、促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能源规划建设局,大庆市人民政府,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平台学术委员会,国家电网、国家电投及相关发电企业、研究院所、行业协会、设备厂商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会议。
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是全球首个光伏、储能户外实证实验平台,也是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国内首个“国字号”实证实验平台。平台于2021年11月启动运行,2022年1月正式开展实证实验工作,填补了行业户外实证空白,“十四五”期间规划布置实证实验方案640余种,规模约105万千瓦。
此次数据发布为平台第二个完整年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成果。2023年,平台在广泛征求行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数据分析方法,完善数据分析内容,深入挖掘不同数据之间关联关系,研究产品长时间实际工况条件下运行可靠性,总结产品和系统在高纬度、寒温带长年运行规律,形成了361项实证实验对比数据,促进光伏、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源动力。
(文/吴梦雪 图/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