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梦露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碗里粮食的质和量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想吃优质肉蛋奶,想吃优质食用油,到市场上一看,大都是进口产品,尤其是食用油,说明我国在油料作物生产上还有着巨大的缺口。”1月4日,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室主任张书芬谈到油料作物供给保障问题时说,我省也是食用油消费大省,年消费约270万吨,目前缺口近100万吨。
油料作物不仅可以生产食用油,同时还是重要的粮食或饲料粮,它是否能稳产保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次参加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张书芬的提案就是提高油料作物生产能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这一年来,张书芬奔走在全省各地,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油料作物新品种和科学种植方法的研究。她发现,目前我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小、品种差、种植方法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了油料作物产业的发展。“我建议加快油料作物种源种质创新步伐,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优化油料作物耕作制度,提高油料产量,完善省级油菜、花生、芝麻主要油料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她在提案上这样写道。
为什么要这样建议?张书芬以油菜举例说,过去我省广泛种植的老品种油菜籽中所含芥酸和硫代葡萄糖苷较高,加工出来的食用油营养价值不高。改良后的双低油菜品种就破除了品质和加工的“卡脖子”问题,除此之外,这种油菜结籽前还是品质优良的青贮饲料,每亩比苜蓿的产量还高。同时,使用优质的品种和科学的耕作制度也能让油料作物的种植和加工效率成倍地增加。比如油菜,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轮作,能够使下茬作物增产增收,改良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