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需学
“郏县围绕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积极在省、市发展大局中找准发展定位,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全面起势。”近日,郏县县委书记王景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王景育说,只有加快产业振兴,才能激活乡村发展新活力。郏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推广“科技驿站”“专家小院”等模式,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农状元”和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以特色产业带动,围绕“一乡一业”“多村一品”,指导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发挥白庙红薯、薛店胡萝卜、长桥坡河萝卜、冢头咸菜及富硒农产品等特色优势,擦亮郏县农产品品牌。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和农业领域“万人助万企”活动,引导扶持农业企业走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规模化“四化”道路。围绕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捕捉政策机遇,精准做好对接,让郏县更多农业项目进入省市乃至国家“大盘子”。
打造宜居环境,绘制美丽乡村新画卷。郏县将坚持规划先行,筑牢“基本盘”。按照“村庄分类、标准分级、示范分区”要求,将全县377个行政村分为示范型村、达标型村、基本型村,通过顶层设计、镇村联动,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坚持统筹推进,打出“组合拳”,围绕生态水系润村,积极谋划调水济郏、截潜储水、水系连通、以水润郏、水生态治理“五大体系”建设,打造生态亲水景观带。挖掘乡愁文化活村,用好用活众多传统村落,坚持环境整治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成旅游和民宿发展的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坚持制度规范,提升“满意度”。坚持干群携手开展义务劳动,推动村庄从“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坚持政企互动完善基础设施,将地域风情、民俗文化、健身娱乐、基层自治等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推动村庄“六化”合一,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传习所、说理堂、村史馆等多项功能并用,让农民锻炼有去处、求知有阵地、说理有机构、娱乐有场所。
推动”三治“融合,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以“通、净、绿、亮、文”为重点,注重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积极开展“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将环境整治、村庄清洁纳入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五定包干”责任要求,实行“路长制”“河长制”“街长制”,强化考核问责机制,推动环境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让文明健康理念化风成俗。
找准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振兴全面起势。王景育说,一是抓好返乡创业和“归雁经济”。抓住用好在外成功人士、外出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新四军”,开辟绿色通道,引导他们返乡创业,让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的“归雁经济”在郏县蓬勃发展。二是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更多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发展深加工、仓储物流和休闲农业等,将更多价值留在乡村、留给农民。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创建电商平台,探索“一村一品一店”模式,鼓励在区域节点建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智慧物流,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体系。同时,注重用电商思维改造现有产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大力推广“互联网+”模式,推动企业形成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全面起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