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棚内在进食的30多万只成年鹌鹑
□本报记者冯佳志实习生杨柳文/图
3月9日,记者在武陟县谢旗营镇冯李村明玉禽业鹌鹑孵化有限公司养殖棚内看到,30多万只成年鹌鹑正在悠然进食,养殖笼内不时有鹌鹑蛋滚落而出,公司负责人冯张林正在捡拾产出的鹌鹑蛋,仔细查看鹌鹑苗长势。
“前两天一位山西老客户刚刚定了8万只鹌鹑苗,河北、安徽、吉林等地都有我的客户。”冯张林说。
1986年,冯张林成立明玉禽业鹌鹑孵化有限公司,养殖规模最初只有几百只种鹌鹑,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一步步把家庭养殖发展为现代化高新科技孵化企业。
“冯李村鹌鹑养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冯新河说,养殖鹌鹑投资少、成本低,好管理、好饲养,鹌鹑全身都是宝,其肉嫩肥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鹌鹑蛋营养价值也高,连鹌鹑粪都能卖钱,资金周转快、市场前景好,吸引了全村300多户发展鹌鹑养殖业,养殖场90余家。
谢旗营镇以“一村一品”示范村为辐射点,把鹌鹑产业链不断延长、变强,目前已形成了以鹌鹑饲养为中心,集饲养、兽药、饲料、屠宰、加工、科研、营销于一体,上下游紧密契合,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规模化、标准化的鹌鹑产业链。
截至目前,谢旗营镇从事鹌鹑产业的个体户达647家,年育苗1亿只,年销售额超亿元,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之一。
谢旗营镇亢杨村脱贫户王东玲依靠政策扶持走上了鹌鹑养殖致富之路。“最近鹌鹑蛋行情不错,每天都有人来收购,不出门就能卖上好价钱。”王东玲喜上眉梢,“俺家这3万多只鹌鹑,一天能收200多公斤鹌鹑蛋,轻轻松松能卖3000元。”
日收入3000元!这样的日子,王东玲以前想也不敢想。他们家5口人,丈夫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儿,3个孩子都在上学,农闲时王东玲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常常入不敷出,曾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沐浴着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王东玲家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9年年底,王东玲利用扶贫小额贷款,筹建了两座鹌鹑养殖大棚,走上了创业之路。
2020年,该镇筹建鹌鹑产业园,以当地龙头企业即可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合作对象,建设自动化、智能化鹌鹑养殖场,让所有鹌鹑养殖户入驻,实行统一管理,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鹌鹑产业集群,目前参与公司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达2000余户。
即可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顺应市场变化,从单一产品鹌鹑蛋罐头,发展到拥有烧烤及酱卤休闲食品、鹌鹑肉酱、鹌鹑蛋等近百种产品,畅销北京、昆明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在休闲食品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目前鹌鹑产业发展了,一些在外的冯李村人也开始返乡创业。2021年,在外打拼了十几年的李强回到武陟,成立明杰鹌鹑养殖公司,专门从事鹌鹑的育苗、养殖和销售。“过去鹌鹑蛋都是零售,现在都是大公司直接订购。”李强说。
武陟县政府对鹌鹑产业大力扶持,出台了实施方案,每年列支预算100万元,用于扶持鹌鹑产业发展,支持研究院所、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对开展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饲养的给予奖励补助。还成立了武陟县鹌鹑产业协会,为全国鹌鹑产业发展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