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谷雨,布谷鸟叫起来了,该播谷了。
自古至今,二十四节气既是指导中国乡村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其中蕴含的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并不知道,二十四节气与河南密切相关。
登封市有一条“守敬路”,纪念的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登封东有个观星台,这是郭守敬观测天象的地方,这里是二十四节气源头地。
中国最早的二十四节气,主要物候对应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还有研究者认为,对应地段就在洛阳和开封之间。
谷雨乃雨生百谷之意。
不管五谷内涵如何演变,谷一直位于其中;尽管当下很多辞书把谷解释为豆类总称,但民间谷依旧特指谷子。
谷子在古代,因为耐旱、耐贫瘠、营养价值高,种植范围极广,《诗经》中有关谷子的描述就有多处。
谷子生命力很强,至今民间还有“苗好一半收”的说法,说的就是谷雨种谷后,只要谷苗出来,就一定能有一些收成。
谷子地里最常见的杂草叫谷莠子,据说谷子还是这种谷莠子驯化来的,而最为确切的说法则留存在成语“良莠不齐”里:良是谷子,莠是谷莠草。
谷子成熟,因为谷穗大,其茎难以支撑便“弯腰下垂”了,这让历代文人诗兴大发:谷子点头笑、谷子谦虚地鞠躬、谷子像狼尾巴。不知道写诗的和读诗的有多少人见过狼的尾巴!
谷子又称粟。
谷子粒小,千粒重3克左右,小麦粒也不算大,但千粒重起码在40克以上;于是有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说法;有人说“万颗子”是极言其多、虚指,也算对吧!有好事者还真数过一穗谷的籽粒数:六七千粒常见,真有一万粒的。
谷子的外壳是虫子攻不破的“坚强堡垒”,这让谷子具备了耐贮存的特性;考古学家从古墓中发现了谷粒,有了阳光和水居然还能发芽;有个俗语叫“陈谷子烂芝麻”,原意不是陈年旧事,是家有储粮、富足的象征。
谷子脱壳后叫小米,营养价值高。
还没有奶粉的时代,新生儿缺奶,就在家里熬小米粥,熬啊熬,到了一定时间,把最上层的米油盛出来,这就是母乳的替代品了,于是有人说:小米饭喂养我长大。
谷子因产量低,种植面积一度萎缩;这些年,新培育的谷子品种产量已经超过千斤了,加上播种、收割专用机械的使用,谷子种植已经不再是让人腰疼、头疼的农事了。
雨后生百谷,布谷鸟已经叫了:布谷、布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