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需学通讯员乔新强)“以前农村孩子经常吃即将成熟的青麦粒充饥,一不小心喉咙就会被残留的麦芒扎住,这时候吃几个绵枣就没事了,麦芒会被软化进入胃里消化掉。”4月25日,在鲁山县马楼乡彭泉村村民王泉水家,一块“鲁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山绵枣煮制技艺”的牌匾格外醒目,干净的小作坊内,王泉水60岁的爱人肖愧正在灶台边煮制绵枣,近一米高的不锈钢大桶内,装了近200斤绵枣。
在这里,生长在山岭坡地上的普通野生小绵枣,竟被做成了一个小产业:全村18户村民煮制绵枣到周边城镇乡村售卖,一季的毛收入在百万元以上。
肖愧家在彭泉村是个绵枣煮制销售大户。“煮制绵枣传到我儿子这辈,已经是第四代了。今天儿子、儿媳和当家的都出去卖绵枣了,一般一大桶不到3天就卖完了。”肖愧说,“一年下来会煮18桶左右,目前市场上每斤价格30元,有时候也会稍微便宜点,算下来一季能卖近10万块钱。”
据彭泉村党支部书记李艺繁介绍,彭泉村位于浅山丘陵区,山坡上野生绵枣很多,其根部有拇指般粗细,经过煮制后可以食用,味道甘甜绵香,是一种特有的民间美食,因此村里不少群众都有传统的煮制绵枣技艺。
绵枣好吃,但煮制技艺复杂,全靠老辈人手把手地传授经验,故而被称为“非遗”技艺。如今,彭泉村人仍按照世代相传的工艺煮制绵枣:收购来的绵枣,要先去掉外部的干皮,反复清洗,露出白生生的内仁,然后放进水中浸泡两天,除去绵枣的辣味,才可上锅煮制。
“绵枣得煮三天三夜,中间不能熄火,夜里得起床三四次添火。”肖愧说,绵枣大部分是收来的,每斤四至五元,村里村外有专门挖绵枣的人。
“现在儿子和媳妇也在鼓捣着做成小包装在网上销售,售价会更高,能赚更多钱。”肖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