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涛曹国宏曹相飞文/图
水是淅川的丹江水,田是邓州的高标准农田,水蕴品质田保粮。
一水一田之间,南阳把“吃喝”二字饱含的深刻责任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扛在肩头。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全县水源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2.8%,丹江口水库近一半面积在淅川。通水至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超过470亿立方米。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实地考察陶岔渠首工程和丹江口水库时,明确指出“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截至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均稳定达到Ⅱ类水标准,水质状况优良,符合调水标准。一库清水,清澈向北,靠什么?淅川县从干部到群众形成的上下合力!
4月29日下午3点多,在淅川县香花镇街头,招待完顾客的张小伟拿着网兜出发,准备沿着丹江口水库沿岸进行义务清漂,和他一起的有四五个人。
2014年他成立小伟渔家义务清漂队,带着家人和饭店服务员一起,开始了自觉保护丹江水的行动。
图什么?图个心安。今年44岁的张小伟见证了丹江水的变化。
“小时候的丹江水很清,吃水用担子去江边上挑着吃。长大后,水上到处是餐饮船,水变脏了,我
就把自己的餐饮船关了上岸开饭店,现在水又好了。”张小伟说,“换位思考一下,咱不能让北京人喝不好的水呀。”
在香花镇宋岗码头,在此工作20多年的王女士很自豪地说:“丹江水可好,我们天天吃的都是丹江水,可以直接喝,还不拉肚子,现在人们都自觉得很,饮料瓶啥的都扔到垃圾桶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片碧水,一片丹心。
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说:“一年来,淅川县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主线不动摇,强力实施‘守好底线行动’,多点发力、精准施策、主动作为,全面整治侵占破坏水域岸线违法违规问题,扛牢河湖安澜政治责任,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喝好水”是基础,“吃好粮”也是基础。在北京的一户人家里,南阳水和南阳粮可能会在一个瞬间发生结合,譬如用丹江的水煮一锅用邓州面粉包的饺子。
在习近平总书记赴渠首考察时,他途中临时下车,走进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
看到丰收在望,总书记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再次走进总书记看过的麦田,望不到边的小麦碧绿,只等它们不久后变成金色的麦浪。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这一年,文渠镇加紧了智慧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了高效节水灌溉的新模式。”文渠镇镇长王宇洲说。
在距离总书记看过的麦田不足千米处,一座智慧农业示范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5月中旬可以建设成功。
唐祖明是邓州市荣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邓州市文渠镇高标准农田的区域负责人,负责这里3000亩高标准农田的流转、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
他指着麦田里的水肥一体机和气象、病虫监测机器说:“现在通过高标准农田和科技化的建设,我们一亩地能收1200多斤,以后产量肯定会越来越高;我们在这又投资了3000多万元建设粮食原料加工储藏基地,项目建成后能减少中途运费和成本,收的麦子直接可以入库保存。”
邓州市用科技让粮食产量不断提升的同时,粮食安全也得到保障。
人之大事,吃喝二字,淅川的水,邓州的麦,让人们喝好又吃好!
张小伟在看着远方的丹江口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