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又是一个丰收年我省探索“1+1+N”高效统筹“防”与“稳”郑州将出台45条措施稳经济促增长保民生连续4年! 央视现场直播新蔡“三夏”麦收图片新闻鲁山生态经济林年收益3.6亿元郾城区绘制“图谱”招揽青年英才风雨不动粮如山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68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5-30

风雨不动粮如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接第一版)

植物工厂,把一亩地当十亩地用,将庄稼“种”到空中,一间间实验室变成了一座座农场;“无人机+感应器+大数据”,勾勒出一个包含土壤信息、作物信息、气候信息的全方位“农业地图”;根灌,把“浇水”变成“输液”,利用气压将水肥直接注射到作物根系;激光平地机能够让几十亩地的高差仅有2厘米……

每一粒粮,都浸透着小麦院士、玉米专家的多年心血;每一寸田,都与物联网、大数据紧密相连。

耕地面积有限,技术进步无限;资源要素有限,创新潜力无限。

扛稳如山重任,靠的是扎实行动。稳面积、提产能、增效益,省委、省政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紧锣密鼓部署“全力以赴保夏粮丰收”行动。农资供应畅通无阻,晚播小麦“弱苗促壮”,水毁工程限期修复,统防统控全面实施……件件农事,都是大事。

小麦一天不收获,技术指导一天不放松,18个省级小麦专家指导组分区分类精准指导;各级干部、种粮主体、农技人员汗洒麦田,守护粮仓。

察苗情。小麦拔节时,分蘖数达到了四至六个,过了“亩穗数”第一关;一、二类苗比例达到93.5%,好于往年。

观墒情。去年秋汛,中原大地地下水位抬升,加上小麦主根扎入地下两米的特性,今年四月河南中、北部的旱情并未伤及根本:表墒虽缺,底墒仍在。

看天气。五一前后,连续多天持续低温,小麦灌浆时间增加五到七天。灌浆时间延长,籽粒更加饱满,这是今年小麦丰收的又一有利条件。

“政府重视、专家指导、粮农操心、老天帮忙,尽管这一季小麦播期普遍偏晚,冬前苗情偏弱,类型复杂,开局不利,但转化快、紧追赶,今年再获丰收有基础,也有底气。”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种在地里是庄稼,收到家里是粮食。当前全省疫情防控形势总体趋稳,各地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抢抓农时,防疫“三夏”两不误,确保颗粒归仓。

“给你说了好几遍,村里有红马甲帮扶队,专门帮回不了家的户收麦呢!”商水县舒庄乡杜店村村民张向丽挂掉丈夫电话,腼腆地笑了。丈夫在上海务工回不来,她从没单枪匹马收过麦,家里10亩地让她一度很揪心。村干部主动了解情况后,决定麦收的事一管到底。在商水,像这样穿着红马甲,专门服务“三夏”生产的党员先锋队、志愿者服务队有800多支。

小麦机收率达99%,农机作用举足轻重。全省投入400万台农业机械,跨区机收车辆免通行费;入豫农机作业人员核酸检测“即采即走即追”“一次检测、全省通行”;党员志愿先锋队、农机专业服务社代收代种代管,“点对点”服务因疫情无法返乡农户、困难家庭;气象部门及时推送天气信息,引导抢收抢种……特殊年景,答好丰收答卷,保障措施有力有效。

端稳饭碗,品味变迁,河南农业的未来“头头是道”:

有靠头,守住耕地就守住了根。

从兰考大地到尉州平原,从黄河岸边到南阳盆地……放眼中原,“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随处可见,丰收气息扑面而来,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14亿亩以上。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率先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藏粮于地”战略已在广袤田畴落地生根。

有干头,点燃科技兴农新引擎。

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驻马店柔性引进数十位院士,打开农业大市换道领跑新空间;鹤壁农业园区布设孢子捕捉器,远程精准诊断小麦病虫害。各地积极打造智慧农田,“黑科技”给农业插上腾飞翅膀,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3%。

“过去动锄头,如今动指头。良种加良法,省心又省力。”淅川县九重镇,种粮大户邹会议足不出户,用语音控制1公里外100多亩地喷灌浇水。

地还是那块地,田已不是那片田,天地之间,山乡巨变。

有奔头,“新农人”唱起主角。

强农惠农政策春风化雨,种粮人添动力,粮食生产添活力。一代“新农人”、一批新农企活跃在田间地头,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播撒丰收希望。

郸城县90后左明飞,与22个回乡创业大学生组建“大学生创业联盟”,主攻现代农业种植。“后浪”奔涌,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答卷。

用“大食物观”托举舌尖幸福,确保粮食不出问题,饭碗的事河南靠得住。

提高“三农”工作本领,各级党政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如火如荼;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到保收益,以市场力量稳农助农、增产增收;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抓好种业振兴,加快粮食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首家种业省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为明天播下“芯”的希望。

一条奔腾的大河、一片希望的田野、一粒金色的种子、一股创新的动力。2035年,河南将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和全球粮食科技创新高地,“黄河明珠”中原农谷,现代农业锐气昂扬。

嵩山脚下,颍河之畔,炽热的阳光洒在登封观星台顶的日晷上,标注农耕生产的千年时序,演绎敬守农时的传统标准。断四时,定节气,这里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与校准地,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之中”,古老的智慧传唱至今。

小满天天赶,芒种不容缓。丰收的喜悦再次从观星台上氤氲开来,铺陈在金黄的大地上。

中原熟,天下足。

策划:董林刘雅鸣

统筹:张学文

执笔:李兵宋朝李相瑞丁新科赵志疆于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