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葱”满希望肉兔“蹦”上致富路淅川县新石门村 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图片新闻金银花地摘“金银”从粮仓到冰箱到处是庄稼遍地是农机让乡村“绿起来”“净起来”
第0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69期:第06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5-31

振兴路上“葱”满希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冯佳志实习生杨柳

通讯员成睿

5月26日,记者走进武陟县小董乡渠下村千亩大葱种植基地,一片热火朝天的喜人场景映入眼帘:一垄垄、一畦畦绿油油的大葱长势喜人,田间地头,村民们正熟练地出葱、捡拾、打捆;街头路口,大葱收购点随处可见,各种农用车在地磅前排着队,车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捆捆大葱,收购商早已准备好大货车,等待过磅、卸货、装车。

“来这里购买大葱,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大葱个头大、葱白长、口感甜脆、品质好,拉到批发市场上,客户抢着要。”来自开封的客商宋致勇边挑选大葱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渠下村种植大葱已有20多年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大葱种植专业村。近年来,该村立足大葱种植优势,大力培养“一村一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进行土地流转,整合种植资源,不断引进高产、优质新品种,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大葱种植,现在本村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带动周边村种植大葱5000余亩,逐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

随着大葱种植面积、规模的不断扩大,渠下村涌现了一批大葱种植大户。“近两年,通过流转土地,转包了周边村及博爱县1600多亩土地种植大葱。”该村大葱种植大户张建军告诉记者,规模扩大后,人手就显得紧张了,开始在周边村招田间管理人员和杂工,村民们在他这里务工,每天工作8个小时,不仅能获得七八十元的收入,还能学习到种植管理技术。如今在张建军这里,每年有固定用工30多人,在大葱收获季节,每天临时用工多达80人。

在张建军依靠种植大葱快速致富的同时,本村和周边村庄的群众也开始纷纷效仿,加入种植大葱队伍中,大家一起种植、合作销售,带动群众一起增收。

“今年农历正月,我投资25万元建了两个大棚,里面种的大葱要比露天种的大葱提前一个月左右上市,价格也比露天的好多了。”该村大葱种植户张春生给记者算起了账,他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发展大棚种植,按照亩产7500公斤算,100多亩大葱总产值可达150万元。

该村大葱种植走上规模化道路,经纪人功不可没。为使家乡的大葱走出去,该村种植户张河山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端头”,当起了大葱经纪人,与全国各地的农贸市场建立联系,为村里搭建市场渠道,每年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客商的订单指导村民进行种植。

“我们现在种植的‘聚豪二号’是从外地引进过来的品种,这种大葱茎长秆粗、肉厚心实,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且我们这里的土质是沙土与垆土混合,特殊的土质让大葱的品质更高,达到出口标准。这不,刚刚山东的客户打来电话,今天订500吨大葱,准备装柜出口日本、韩国。”张河山高兴地说,“现在大葱市场行情好,尤其是在5~8月底新鲜大葱批量上市的季节,平均每天从我们销售点发出的大葱就有100多吨。”

“为把大葱产业做大做强,下一步,村‘两委’将依托大葱特色产业,在村里规划建立一个大型的大葱批发交易市场。同时,加强种植技术培训,引导更多的村民种植大葱,让群众在大葱致富路上越走越宽。”渠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聚杰告诉记者。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