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葱”满希望肉兔“蹦”上致富路淅川县新石门村 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图片新闻金银花地摘“金银”从粮仓到冰箱到处是庄稼遍地是农机让乡村“绿起来”“净起来”
第0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69期:第06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5-31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农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于涛黄华董豪杰

宛如梵高笔下金黄的5月,丰收的麦田连成一片,散发清香。

5月21日,正是遂平县花庄镇下阳村“三夏”农忙期,58岁的村民王金海悠闲地站在自己家的小麦地头,等待麦子收获。

在他家的麦田旁边,一台大型收割机发出轰鸣,风卷残云般“吃掉”邻居家的麦子,剩下一片金色的秸秆和麦壳铺满大地。

收割机只是“开胃菜”,按照常年的种地流程,麦地里还会出现打捆机、旋耕机、播种机等,王金海家的小麦将会经历一场农机的洗礼。

“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工作,根本不用我干活儿。不用弯腰就能收完。”他说,“我来地里就是等着拉粮食,再就是看看地里有没有需要注意的事。”

他走到树荫下,拨通手机,让他的老婆杨玲骑着电动车送一把镰刀过来,说不定等会要用上。

“这地边有条小沟,我害怕机子收不住这点麦,先给它割割,别抛撒了。”王金海说。

作为农具,镰刀也可以被看成“初代农机”,只不过它的动力是人身上的力气。它身上背负着历史,更承担着变迁,每年庄稼成熟,开始收割,仍然会来上一句“开镰了”。平时即使用不上,家家户户的农民家里也能找上一把。

镰刀在王金海手里的作用不到5分钟,在这个时间内,他已经把不容易被机器收割的小麦弯腰割完,扔到了其他麦穗的身上。

他割一会,站直一会,相较于小时候闷头弯腰一直割下去带来的腰酸背痛,这简直就是一个幸福时刻。

“压场、磨镰刀、割麦、挑麦、碾麦、晒麦、扬麦,一个收麦流程从头到尾干下来,半个月才算起步,现在我们家的6亩地一天就能搞完。”王金海说。

时间快速缩短,效率成倍提高,农民有闲时间还能再去打个工,多挣点钱。除提高农民收入外,农机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较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较“十二五”末提高7.43个百分点。

花庄镇镇长张国富这两天一直在麦地里看夏收情况,在王金海的地头,他好好算了笔账。一是今年小麦亩产,从穗粒数、千粒重等各个方面总体来说是上升的,丰收肯定没问题。二是机械化之后,一个大型收割机,相当于两三百个男劳动力。

“以前一个大庄最多有一二百个年轻劳动力,你想想机械化的力量。”他说。

明白这个理,张国富2020年便引进了河南农吉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为花庄镇提供农机服务。

从种到收的农业机器,应有尽有,行走在花庄镇的几个麦收区,遍地都是一辆又一辆的大型收割机。

“村里还有没有人种地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小麦的收割、秸秆的离田,机器全部可以做。”该公司总经理王江涛说,“土地托管或者流转,不种地农民也有收益。”

王金海现在还不考虑让别人种他的地,他的儿子王鹏常年在上海务工,收小麦时,无论受不受疫情影响,都不用回来。

眼前的这片麦子是他的命。他拽掉一棵麦子,用手一扬,捏上两三颗麦粒放在嘴里咬出“嘎嘣”声,然后说“干得不错,再晒两天就能直接卖了”。

“等我干不动了,再让别人种。”他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