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麦照样高产土专家治虫有招多收一斤是一斤灾毁田变高产田丰收背后 是科技村民真心住游子想着回 孟津区朝阳镇让城里人羡慕红色古镇展新颜图片新闻
第0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78期:第0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6-14

灾毁田变高产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吴向辉

“眼看已过了麦播的时间,地里还都是跟嫩豆腐一样,根本下不去脚,更别说机械下地了,心急得睡不着觉。”6月8日,浚县卫溪街道八里庄村种粮大户秦敬科提起去年的洪灾时说,“我种了一辈子地,头一次遇到这么大灾害。”

秦敬科流转的200亩地在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里,这片土地因地力强、设施完善,是出了名的高产田。但是因该示范方位于长虹渠蓄滞洪区和白寺坡蓄滞洪区,去年7月、8月受多轮强降雨和上游持续分洪影响,该地块被洪水淹没长达两个月之久,农作物绝收,生产设施损毁。

“虽然去年受了灾,小麦播种比往年晚了一个半月,但今年收成却不比往年差,前几天科技人员来测产,一亩地产量1300斤没有问题。”秦敬科一脸喜悦。

“灾情发生后,政府立即启动了水毁农田重建和高标准农田水毁设施修复。在地里挖‘井’字沟进行排水,各级专家又常常来地头进行指导,我们通过科学管理,更换晚播小麦品种,加大播种密度等很多措施,保证了大灾之后仍可夺取丰收。”同是30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区种粮大户的浚县财森粮食高产合作社负责人付太华,看着丰收的麦田更是喜上眉梢。

“我们针对晚播小麦积极开展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并利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152.58万元对晚播小麦统一进行‘一喷三防’,有效推动苗情转化,实现了小麦由晚播弱苗到穗多粒重的华丽转身。”浚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侯宝华说。

灾后夺取丰收,除了各方齐心协力、精准施策外,高标准农田的墒情监测、水肥一体化设施也发挥了巨大作用。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内的科技监测园已在今年2月重新修复并投入使用,园区的设备对土壤墒情、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相关数据经过分析,可为农田科学管理提供精确方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浚县在去年灾后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重建工作,实施了3万亩灾后修复建设、53.1万亩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和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3个项目。“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Ⅱ类高标准农田恢复项目建设任务,今年年底前受灾非高标准农田和Ⅰ类高标准农田重建项目主体工程大头落地,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将超过灾前水平。”侯宝华说。

“我的手机安装有智能App,在家通过手机就能浇地。好地产好粮,高标准农田让农民种地越来越方便,产量越来越高。”秦敬科对种粮增产增收信心百倍。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