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1234”行动计划 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干部有想法提倡学毛遂乔庙劲吹文明风升级版健康码一码通行全省种的是种子收的还是种子图片新闻庆丰收来碗疙瘩汤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79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6-15

实施“1234”行动计划 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西峡县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启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范亚康刘禾

引言

西峡县地处伏牛山腹地、豫鄂陕三省交界,县域面积3454平方公里,辖1乡15镇3个街道,299个村(社区),常住人口46万。近年来,西峡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跳起来摘桃子”的拼劲,创新实施“1234”攻坚行动计划,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初步探索出“党建引领、规划启动、政策驱动、机制创新、示范带动、全民参与”的乡村振兴“西峡样板”。如今,一幅美轮美奂的西峡“大花园”美图,正在西峡大地徐徐展开。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对西峡县乡村振兴工作实施督查激励。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勤劳智慧的46万西峡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同心同向,砥砺前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成绩,迈出了乡村振兴

的坚实步伐!

背景与起因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西峡县作为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如何破解和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从2012年开始,西峡县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面积315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1.2%,占全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总面积的40%,占丹江口水库区总流域面积的14%,是南水北调面积最大的县级水源涵养区,面临保护水源水质,确保“一渠清水送北京”政治担当与加快升级发展双重重任这一实际,提出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折腾,不动摇。2018年编制了乡村振兴规划,2019年实施“1119工程”,即推进10大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规划建设10大示范片区;加强19个省市示范村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深度推进和全面展开,中央明确提出了2020年、2025年、2035年、2050年各个时期乡村振兴目标。西峡县在深化乡村振兴“1119工程”基础上,创新实施“1234”攻坚行动计划,“1”,即围绕建设全国领先、全省一流的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为目标,用“跳起来摘桃子”精神,当先锋、走前列、争第一。“2”,即建好两个载体平台。其一是开展乡村振兴标兵村镇创建。出台了《西峡县创建乡村振兴标兵村(社区)镇(街道)实施方案》,利用四年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到2025年年底,全县成功创建乡村振兴标兵乡镇10个,产业振兴标兵村、生态振兴标兵村、文化振兴标兵村、人才振兴标兵村、组织振兴标兵村各50个,综合性的乡村振兴标兵村30个,实现镇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和全面振兴。其二是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根据不同地域、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因素,把全县划分成十大片区,凝练出环绕县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20公里的菌果药游综合产业带等四大精品产业带,在每个产业带内,分别规划建设了菌、果、药、游等若干个产业园,实现以点带面、穿珠成线,形成点、线、片、面相互补充的竞相发展格局。

“3”,即加快乡村发展、推进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治理。“4”,即坚定不移持续推进菌、果、药、游四大特色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建成美丽经济、美丽环境、美丽生态、美丽城乡“四美西峡”,闯出一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路子。2021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0752元,增长9.5%,在全省名列前茅,比河南省1.75万元、全国1.89万元分别高出3252元和1852元。

做法与举措

坚持规划引领。西峡县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基层干部群众和专家智库意见的基础上,编制符合山区特点的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在乡村布局上,明确了示范引领、整治改善、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五大类村庄,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在产业发展上,围绕“菌果药游”特色产业,建设百公里香菇长廊、百公里猕猴桃长廊、百公里中药材(山茱萸)长廊和百公里旅游画廊,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实现产业全覆盖。在时间安排上,2022年到2025年实施乡村振兴“1234”攻坚行动计划,示范带动,连片发力,整体推进。

加快乡村发展。围绕建成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出口基地、全国领先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全国知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四大目标,着力优化生态资源链、拉长加工生产链、严把质量安全链、改善产品供应链、提升品牌价值链。一是重扶持。每年整合项目资金超亿元用于产业基地基础配套,县乡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涉农规模以上企业、集中连片新基地等进行奖补。重阳镇下街村菇农张保贵夫妇种植10000棒袋料香菇,年净收入超过5万元;县财政列支6000万元对达标制棒企业、烘干企业给予补贴,完成香菇制棒企业煤改电、煤改气71家,实现绿色发展。县财政列支1500万元,对土地流转、租赁承包集中连片新猕猴桃基地每亩奖补500元、种苗补助120元。丁河镇丁河村庞建民流转土地200亩,建设水肥一体化,年收入在60万元以上;建立困难企业帮扶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担保8亿元、转贷资金7.6亿元;设立2亿元香菇基金,首创“果贷通”“菌贷通”“药贷通”特色农业小额贷款业务。二郎坪镇栗坪村周涛加强105亩山茱萸基地管理,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二是育品牌。依托省农科院西峡分院、北京农林科学院西峡食用菌科研中心等科研平台,培优品种、提高品质、做强品牌,叫响“西峡香菇甲天下”的美誉,提升“西峡香菇、西峡猕猴桃、西峡山茱萸”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打响“避暑养生地、南阳老界岭”品牌,发展农家乐、避暑、康养、休闲民宿,增加群众收入。三是强带动。培育仲景宛药、仲景食品等一批标杆性、引领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持续打造全国最大的香菇出口基地、全国领先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和全国知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四是抓融合。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基地建成企业“第一车间”,培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40家,建立完善的农村商业体系,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每年县财政列支5000万元支持旅游宣传推介,并实行景区大门以外的水电路通信等硬件基础设施由县财政承担。目前,全县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4家,发展民宿宾馆683家,其中太平镇老界岭区域460家,占全县三分之二,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比达10%以上。老界岭景区和周边民宿饭店,在避暑旺季会出现“一床难求”的火热现象。

推进乡村建设。一是按照“五有”标准,投资5.3亿元在鹳河和淇河沿线建成12个乡镇垃圾处理厂;探索“特权经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开展全县乡村生活垃圾清扫收集和非汇水区乡镇生活垃圾的转运处理,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有序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广面达45%以上;投资6.6亿元,建成了垃圾分拣处理中心、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宝能生物质发电厂,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全县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9.6%以上。二是建成1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06个微动力循环、110个人工湿地+小型污水处理站等四种模式,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以上。三是依据不同建设标准,县财政给予双瓮、三瓮、三格、入污水管网、沼气改造、小湿地等改厕户资金补助800元~1300元,完成农村户厕改造5.8万户,改厕率达97.6%。四是加强省市示范村建设和“三清一改”,完成造林绿化近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35%。五是扎实推进村容户貌提升。每村补助1.5万元,县财政每年补贴资金600万元以上;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每年补贴1800多万元;运用微信群、红黑旗、荣辱榜等形式,充分宣传,发动群众,全县有32万人次参与环境整治,占常住劳力三分之二以上;累计捐款捐物近9000万元。回车镇陡沟村王营组每户集资3000元建成“石韵王营”;黑虎庙村鸭脖组人均集资800元,修建水毁堤坝200多米;重阳镇奎岭村每人集资40多元,加上乡贤捐资40多万元,修建公厕4座,硬化通组通户道路2.6公里。与此同时,探索实行了垃圾处理、改厕服务有偿收费制度,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回车镇黄湾村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常住劳力参与率达98%以上。

强化乡村治理。全面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启动实施“智汇龙乡人才计划”,完善村党支部书记职业化、大比武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重点关注乡村环境卫生、水质保护、生态保护和便民服务,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治理机制。强力推动平安乡镇、平安村和平安社区创建,强化全科化网格管理机制,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实现了“五个零”工作目标。

成效与反响

产业特色鲜明。在四大精品产业带内,分别建成香菇产业园、猕猴桃产业园、山茱萸产业园、连翘产业园、观光旅游产业园以及工农旅综合性产业园等60多个层次不等的产业园。香菇(鲜菇)年产量达3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10,产值30亿元,综合效益200亿元以上,累计出口额达76亿美元,成为全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县,带动生产、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就业20万人。猕猴桃人工种植面积14.5万亩,年产量8万吨,综合价值居全国第一。中药材产业实现质量标准化、产品系列化,以山茱萸等20余个品种为主,面积30余万亩,年产量5万吨,产值30亿元,其中山茱萸标准化面积22万亩,年产量4000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目前,西峡猕猴桃、西峡香菇、西峡山茱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菌果药”三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60亿元,贡献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新华社、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湖北恩施、谷城等13个省160多个县市前来参观学习。

农村宜居宜业。建立健全环卫设施配备标准化、垃圾收处市场化、监管制度化的工作体系,形成“村组保洁收集、县乡转运处理”的城乡一体化运营模式。出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实行周抽查、月督查、季考评的跟踪推进机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农村积存垃圾每周动态清零;开展全民“周四村庄清洁行动日”活动,实现了“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目标,被授予“河南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达标县”和“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厕所革命”的做法和成效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深度报道。湖北、山西、陕西、安徽等地前来学习借鉴的团队络绎不绝。

农民创新创业。从完善人才库、校县合作、头雁引领、以赛带训、人才优贷“五子同构”着手,全力抓好村级人才队伍建设,着力破解乡村振兴人才数量不足、队伍不强、结构不优等难题,为推进农业农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累计入库12000余人,选派15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为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培训160余次,培训农民6000余人,培育猕猴桃、香菇、山茱萸等特色产业“土专家”“田秀才”468人。选树80名“红旗”村党支部书记、160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和5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累计发放“人才贷”700余万元,带动村镇新诞生企业109家。2013年,省电力公司职工陈继台回到家乡承包丹水镇陈河坡、黄坪等4个村2000亩荒山,建起了农家乐和特色种植相结合的农游产业联合体。

乡风文明有序。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全面开展以“传家风家训、树公德美德、争先锋先进、做好人好事”为主题的“传树争做”活动,呈现出德润龙乡、善行西峡的良好局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党支部书记职业化管理,开展“村党支部书记大比武”活动,统筹“扫黑除恶”“七五普法”和治安防控等社会综合治理,推动农村共治共建共享,全力建设平安乡村。目前,90%以上的行政村健全了红白理事会制度,细化了村规民约,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位居全省前列。

经验与启示

西峡县通过实施乡村振兴“1234”攻坚行动计划,推进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从中得出以下四点启示:

1.坚持党建引领,走创新创业内生发展路子。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发展的组织保障,创新创业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西峡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着力营造优良的干事创业政治生态,把准乡村振兴发展航向,形成发展合力,释放发展潜能。西峡县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唯一的非贫县,上级政策性项目支持少,重大项目安排少,财政转移支付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科学决策,激发原动力。当群众期待脱贫致富时,党委政府就带领群众发展高附加值的“菌果药”产业,当群众期待优美生态环境时,党委政府就带领群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2.坚持规划启动,走多规合一,有效整合与统领各专项规划可持续发展路子。促进乡村振兴涉及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治理、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众多方面,相关领域或行业都有相应的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有的已经编制了专项规划,但难免会出现内容交叉、不尽协调等问题。通过乡村振兴规划,在有效集成各专项与行业规划基础上,对乡村振兴目标、任务、措施作出总体安排,有利于统领各专项规划的实施,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西峡县聘请高水平团队编制的规划具有使用价值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科学把握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文化传承与历史脉络,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有益于维护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打造各有特色、不同风格的美丽乡村,从整体上提升村庄建设质量和水准,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只要按照规划落实,就一定能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3.坚持生态立县,走“两化循环”绿色发展路子。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践行“两山理论”,才能避免生态与经济之间恶性循环,促进生态与经济之间相互转化,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西峡县2002年就提出生态优先和生态立县战略,2012年提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思路,当经济与生态发生矛盾时就果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形成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再利用经济优势反哺生态环境建设,成功探索出“两化循环”良性发展模式。

4.坚持特色强县,走非均衡与差异化发展路子。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实施重点突破的产业政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行业龙头、知名品牌和全产业链集群。西峡县按照“稳菌、固果、壮药”的发展战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思路,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三大特色农业”作为产业振兴的“一号工程”,致力走“水清民富”的生态发展之路。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对新发展猕猴桃示范园每亩奖补500元,新建标准化香菇棚每棚奖补500元,对全县山茱萸基地实行GAP标准化管理,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