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到科技种粮甜头的她,计划添置一些大型农机,再流转200亩耕地,下定决心在家乡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
□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乔连军文/图
“天气预报说今夜到明天有大雨,可是生产桥桥底、排水沟里有杂草和秸秆,我得赶紧清理干净,省得影响玉米地排水。”7月19日,在商水县舒庄乡杨集村的农田里,村民张红艳一边冒着高温清理排水沟,一边对记者说。
“这么热的天,怎么只有你一个人在干活?”“习惯了。我老公忙生意,农忙的时候我们俩一起干,其他时候都是我一个人。”
“你种了多少地?是流转的吗?”“200亩,流转的附近村民的土地。”
“现在土地好流转吗?”“不好流转。我们流转这200亩,不靠村不靠路,流转金每亩也得1000元,在我们这里是最高的。你不出这么高的流转金,村民就不愿意把地租给你。”
“这么多地,你们两口子干得过来吗?”“干得过来,再有200亩也能干过来。”张红艳自信地说。
“农活都是自己干,耕地、旋地和收割时就去租赁机械。因为是第一年流转土地,还没有买大型机械。用机器打药,两个人3天就可以把200亩地打一遍。只有浇水有些累,200亩地浇一遍,日夜不停还需要10天。”张红艳说,“现在种地都现代化了,干农活不是太累。”
张红艳和丈夫杜小三以前都在外打工,受疫情影响,打工不是很方便,去年秋季夫妻俩一商量,决定返乡种地。
为便于管理,夫妻俩想流转一块相对集中的土地。“当时,村东有200亩地,不靠村不靠路,但是地里有井有沟,旱能浇、涝能排。”张红艳介绍说,“根据行情,不靠近公路线的土地每亩租金500~700元,但是村民嫌价格低,最后每亩我出了1000元。”
张红艳没想到,虽然今年春季天气干旱,小麦从种到收浇了三遍水、打了三遍药,但亩均产量还是达1400多斤。按售价每斤1.53元计算,每亩收入近2200元,除去1000元的土地流转金和500多元的耕种管收各项费用,每亩小麦纯收入600元。
仅夏粮一季,张红艳的200亩小麦,就让她挣了12万元。
“夏秋两季,亩均纯收入能达1200元左右,算下来一年净收入20多万,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张红艳介绍说,“农闲时,杜小三做生意,张红艳则会再打份工,一年到头俩人又挣个三五万元。”
尝到甜头的张红艳,计划再流转一些土地、建造仓储设施,购买收割机、深耕机、旋耕机等大型农机也列入了计划,她要在家乡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