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老站焕新颜黍曾经中国粮的符号母亲的幸福观猎手与猎物魂牵梦萦军旅情大堽“醉”美乡村浅谈奋斗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15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8-04

母亲的幸福观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荣忠立

早就想写一写母亲,尤其是母亲去世后。

最早写母亲还是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学了朱德元帅的《我的母亲》,老师布置命题作文也写《我的母亲》。我写了母亲的勤劳善良、尊老爱幼等,尤其是与疾病作斗争、几乎每个周末下午做好我爱吃的饭跑到村头等我放学回家的细节,老师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全班读。

母亲是在84岁那年冬天的夜里去世的。当时我正在北京学习,接到弟弟的电话,赶紧往北京西站赶。原以为一天24小时首都到河南的火车会很多,谁承想夜里十点半以后,竟然没车了!我在北京西站度过了最漫长的一夜。

尽孝须尽早。尤其是父亲早母亲几年去世后,兄弟姐妹尽其所能让母亲的日子过得舒服、开心些。

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的好脾气。从我记事起,50多年,从来没见过母亲与人吵架,连高声吵子女都没有过!母亲也有生气的时候,印象中一般是唉声叹气,说话放慢语速。

母亲的另一大特质是勤俭持家。基本上全家七口人的一日三餐、衣服鞋袜等都是母亲一个人操持。做饭,用的是农村土灶,从早到晚就见母亲烧火、蒸馍做饭。做衣服的布,是母亲从纺线、织布、染色、裁剪缝补一步步做出来的。经常是夜里我们都睡一觉了,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纺线。那时候大人小孩的鞋子也都是自己做的,做饭的间隙纳鞋底,是母亲的又一重要任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尽管兄弟姊妹多,但我们五个也没冻着。小时候物资匮乏生活困难,吃饱肚子都不容易,生产队每年每人大概分100斤小麦,玉米高粱红薯也是百十斤。有不会勤俭持家的邻居,小麦分下来后猛吃白面,甚至奢侈到不是春节也吃白面馍,可好景不长,过不了多久只得光吃杂面馍了。母亲则不然,会细水长流,麦下来后决不猛吃白面,基本上是可以保证一年四季给我们吃混合面馍,春节还可以吃到白面馍。肚里虽缺油水、难得改善伙食,但也不至于饿肚子。即便是收成不好的年景,有一年我们村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要饭,但我们家粗粮红薯基本可以果腹,这真得感谢母亲的勤俭持家。

母亲的善良也是街坊邻居公认的。小时候有一些说书卖唱的乡村艺人,他们走村串户,吃的是百家饭,往往是傍晚,在村里锣鼓一敲,母亲就从锅里我们的晚饭中匀出一份--馒头、咸菜,或者面条、稀饭,让我们兄弟姊妹送过去。有走村串户的艺人来,母亲送饭的善行几乎从未缺席过。那时候还时不时有些走村串户上门要饭的,有的人家满面嫌弃甚至往外撵人,但母亲每次都会从自家并不宽裕的馍篮里拿出一两个给要饭的人,有时还让他们喝碗稀饭。

逢年过节回老家,特别享受与母亲相处的日子。其中有一项,就是母亲做饭,我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听母亲说话。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母亲说得津津有味,我听得津津有味。很多年前了,母亲说了一件她的高兴、幸运事:有一次,母亲要从村东头我们家到村西头奶奶家,刚步行没走多远,邻居骑三轮车路过,招呼母亲搭顺风车,母亲高兴地坐上去,很快到达奶奶家。母亲讲这件事的开心、满足样溢于言表,并且给我讲过不止一次,我深深地震撼了: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让母亲高兴了好多年,清贫的日子,母亲淡定从容,我也理解了母亲的幸福观了,母亲的好脾气,善良为本,苦中有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这是不识字的母亲的人生大哲学、大境界啊!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