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涛
河南省是生猪养殖和调出大省,常年生猪饲养量约占全国的1/10,是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有效保障了全国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需求。
十年来,我省生猪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建立了良种猪繁育体系,生猪重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猪生产水平逐年提高;生猪产业化进程加快,河南养猪大省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河南猪肉产品加工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势头良好,猪肉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河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乔松林说:“针对河南省生猪产业发展需求和关键技术瓶颈,我们重点围绕疫病防控、降本增效、绿色养殖等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持续开展科技攻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为推动我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加强原始创新突破技术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该病每年导致我国生猪产业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乃至净化、减少该病对生猪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目前兽医学研究领域重中之重的任务。解析病毒复杂的感染机制、免疫特性及易变异特点是制约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卡脖子”技术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
乔松林团队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入侵机制、免疫抑制和逃逸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创性研究,率先解析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必需受体关键结构域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鉴定出介导病毒入侵的重要氨基酸位点,填补了受体结构信息的空白,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已应用于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编辑猪培育和抗病毒小分子药物开发,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该项成果2020年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在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针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风险高、疫病防控形势严峻、智能化养殖技术落后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问题,河南省生猪产业专家和牧原集团合作,集成创建了规模化猪场节能、环保、循环利用技术体系,集成优化了立体型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了规模化猪场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体系,实现了生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该成果2021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聚焦技术创新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河南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聚焦非洲猪瘟等重大、新发及再现猪病检测诊断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实现了国产检测试剂技术指标新突破,逐步有效替代进口试剂。
非洲猪瘟暴发以来,乔松林团队紧急开展非洲猪瘟轻简化检测技术攻关,研制成功了非洲猪瘟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纸以及非洲猪瘟病毒野毒和基因缺失毒株的鉴别检测方法。
和温氏集团研究院合作,成功研制了非洲猪瘟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产品优于进口同类产品,该试剂盒投放市场后迫使国外进口同类产品价格由13000元/盒降至6000元/盒。
自主研发的猪流行性腹泻、口蹄疫、猪伪狂犬等动物疫病ELISA/化学发光检测试剂、胶体金/荧光微球标记免疫层析法检测试纸条原材料技术成熟、工艺先进,在试剂盒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重复性、线性范围等各项性能指标优于或等同于原有国际技术,不仅可以替代原有技术,还能提高检测效率,实现快速、高效诊断。
深化协同创新助力产业降本增效
通过体系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试验站之间的内部协同,体系集成了多项猪病净化与综合防控技术,及时发现预警并消除动物疫情隐患,猪群重要疫病的个体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下降3%~5%和2%~ 3%,有效防控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
生猪体系推广副首席闫若潜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近年来指导180余家养殖场疫病净化、40个“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占全国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总数量的35%)建设并通过国家级、省级评估验收,使得河南省净化场数量、净化工作位居全国前列。
这些集成技术的示范应用大大提高了猪场的生产效率。应用猪场母猪群配种分娩率平均提高了5%~8%,窝活健仔数提高了2~3头,PSY(一头母猪一年提供的活仔数)平均提高3.7头,MSY(一头母猪一年提供的上市商品猪数)平均提高2.5头。科技成果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乔松林说:“下一步,我们将立足生猪产业总体形势,以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产业发展为目标,重点围绕非洲猪瘟综合防控、重要猪病监测与净化、优良种猪遗传改良及新品种培育、新型饲料添加剂与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抗生素替代等制约我省养猪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整合体系资源,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融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为推进我省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驱动力,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