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担当黄磊花生田里的“大国农匠”科技创新改变生产生活桃园如何科学管理 提质增效 --对话王志强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47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9-20

桃园如何科学管理 提质增效 --对话王志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主持人

本报记者张莹

我省是全国产桃大省,种植面积超过130万亩,但还不是桃产业强省,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高端市场很少看到河南桃的影子。近年来,市场上也难觅柔软多汁的水蜜桃品种。9月10日,针对读者关心的桃果品质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志强。

记者:我省桃树种植情况如何?在提高桃果品质方面有何建议?

王志强:我省是全国主要桃产区,种植面积超过130万亩,居全国第三位。但是,我省还不是桃产业强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集聚度不高,产区分散。另外,优质果比例不高,市场售价低。由于种植分散,我省桃产业整体品种构成、栽培技术、采后处理和分级包装都比较落后,售价偏低,位居全国鲜桃市场中低端。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高端市场很少看到河南桃的影子。同时,果农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够强,销售方式落后。提高果实品质的主要途径:选择高品质的品种,对桃园科学管理、精细管理;适时采收,严格分级。

记者:果农在桃树种植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

王志强:目前桃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

株行距设置不合理,郁闭严重。我省各地普遍采用的种植模式是株行距3×4米的小冠开心形,或1×3米的主干形,甚至更密,进入盛果期后郁闭严重,通风透光不良,农艺操作不方便,病虫害严重,果品质量差。建议改用2×5米株行距,小角度“Y”字形整形,在两个主枝上直接培养结果枝或结果枝组。这种模式通风透光良好,行间便于生草,方便机械化和农艺操作,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

肥水管理问题突出,盲目施肥、凭感觉施肥较为普遍。我们得出施肥的原则是,在果实生长发育的前期,要充分保证氮磷元素的供应,促进新梢的生长、树冠叶幕的快速扩大、幼果的细胞分裂和发育。进入生长的中后期,树冠形成之后,要合理控制土壤和树体内氮和磷的水平,促进光合产物向果实运输,保证果实增大和品质提升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如果此间氮素供应较多,就会刺激和促进新梢旺长,消耗大量光合产物,不仅加剧了与果实对碳水化合物的竞争,而且旺长的新梢易造成郁闭和光照不良,影响整株桃树的光合积累,最终导致果实变小,品质低下。

多数桃园树势偏旺,建议合理调控树势。构建有利于果实品质提升的中庸树势,主要途径有:严格控制生长中后期的氮素供应;加强生长季修剪管理,保证通风透光;必要时合理使用生长抑制剂;合理负载,保证合理的有效叶/果比值;果实成熟采收前合理控水。

记者:多汁软甜的水蜜桃市场上怎么很少见了?

王志强:这是因为软溶质的水蜜桃吃起来似琼浆玉露,受人喜爱,但是货架期短,不耐运输,腐烂和损耗率高,特别是我国的鲜桃销售已进入了大市场、大循环,传统的软溶质水蜜桃不能适应,桃农不愿意种、经销商不愿意卖,所以市场上越来越少,逐渐被硬质桃和不溶质桃取代了。

很多消费者,包括我本人非常喜欢和怀念传统的水蜜桃。建议桃农朋友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和城市近郊,小规模种植一些软溶质的水蜜桃,就近销售,同时改善运输和包装条件。

记者:国家尤其强调耕地“非粮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发展桃产业?

王志强:有两点建议,一是稳定现有面积,淘汰劣质桃园,改善品种结构,加强科学管理,实现提质增效;二是探讨果粮间作新模式,寻找不影响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实现“粮食不减产,水果是白捡”的目标。

全国桃的栽培面积已达1500万亩,规模已接近饱和,市场上鲜桃供应充足,但是,高品质的精品果仍然不足,不仅售价高,而且供不应求。因此,建议果农朋友一定要增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立足生产优质高档果,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对优质精品果的需求。

嘉宾

王志强

王志强,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桃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和部、省级课题多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7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科技著作12部。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