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立许金安张翠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小小的一粒麦,能带给人们无限希望,民以食为天,于个人而言,我们一日三餐离不开粮食,对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10月8日,洛宁县陈吴乡禄南村洛阳竹乡园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麦子、玉米等经过多道工序后装袋堆放,粟香扑鼻而来。
“前期太旱了,快成熟时又下了几天连阴雨,玉米比去年减产20%!”总经理冯金涛言语中透着无奈。
1982年7月出生的冯金涛,是洛宁县陈吴乡中益村人。
早年间,冯金涛先后在外打过工,开办过木材加工厂和煤球厂,2020年转型从事小麦、玉米、谷子种植、存储、加工、销售工作,他倡导科学、生态种植,以农民的纯朴心态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一路创业艰难多
2003年,中专毕业后,冯金涛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在苏州一家机械厂一干就是三年。
洛宁县被誉为“沙兰杨之乡”。据统计,2006年全县速生杨面积达18万余亩,木材蓄积量100万立方米;培育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形成了以相框、画框、镜框、包装箱为主的杨木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近2亿元,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看到周边不少人靠加工木材致富,冯金涛也想一试身手。2006年,他回到陈吴乡,在禄南村上马木材加工项目。
冯金涛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木匠,他们从小作坊、两三名工人起家,到处收杨树,加工板材,卖板材。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大,2013年,冯金涛注册成立了洛宁县汇源木业有限公司,并成为洛阳玻璃厂、巩义铝厂等的包装供应商。随着业务的扩大,冯金涛还在巩义建起了分厂,将洛宁的板材拉到巩义后再加工成包装箱。
为了减少车辆来回“放空”,冯金涛后来又开办了煤球厂,去时拉木材,回时带煤,后国家加大环保力度,煤球厂关停。
2019年前后,公司经营陷入困境。一方面是部分供货商压价、压款,另一方面杨木原材料涨价,加之后来疫情影响,订单减少。2019年年底,冯金涛果断关停加工厂。
绿色生产创品牌
转型发展农产品种植、加工,冯金涛说:“这是大趋势,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不能再发展高耗能、污染型产业,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加之大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这条路方向是对的。”
洛宁是我国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县,全县发展有机谷子6万余亩,成为旱塬区群众致富的重要产业。
2020年3月,冯金涛投资300万元,在陈吴乡禄南村成立了洛阳竹乡园实业有限公司,上马年产能5万吨小麦制粉、5000吨小米加工、3万吨玉米制糁三条生产线,以种植、收购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绿色无公害食品为主要方向。
冯金涛采取“公司+基地+科技+农户”模式,流转300余亩耕地作为试验基地,与农户签约耕地3500余亩,作为农作物种植基地,并与河南农业大学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作为中益村带贫项目,177万元的带贫资金让村集体每年受益14万余元,还让2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
冯金涛介绍说,公司的小米是用“春谷”生产的,每年5月份种,9月中秋节前后收割,而且采用“倒茬”种植方法,“今年种红薯,明年种谷子,一年一季。”
上戈镇一带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玉米生长期长,口感好。加之当地农民每年只种植一季玉米,且大都等到下雪后才收获,有“挂雪玉米”的美称,这成为冯金涛的首选。
在小麦、玉米、谷子生产过程中,对于前期种子、种植、有机肥、收割等环节的投资,冯金涛均给予垫付。一方面拿出“大面积订单”,迫使供货商降价,另一方面采取保底价收购,利用仓储优势,避免农户存储风险和损耗,种植户可随时到公司“提货”,还可兑换油料和其他农作物,实现让群众轻松种地,放心取粮。
为提高群众种粮积极性,冯金涛结合景阳镇、陈吴乡等地土壤硒含量高的实际,引导积极种植谷子,对生态谷子,冯金涛以高于市场0.3元~0.5元/斤的价格收购;在粮食加工环节,坚持生态磨制,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按需供应,生产能力控制在夏季13吨/天、冬季20吨/天,确保产品新鲜度。
为延长产业链,去年,冯金涛新上了馒头生产线,生产纯手工“老酵母渣头馒头”,开发的花卷、豆包深受群众欢迎,“小时候的味道”让人垂涎,每天制作2500余个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公司坚持“回归自然,吃出健康,立足诚信”理念,以富硒小米、高山玉米糁和无添加面粉为主要产品的“冯氏康粮”覆盖洛宁城区和部分乡镇。公司被表彰为“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
冯金涛表示,原生态是公司的宗旨,作为粮食生产企业,将从源头上守牢食品安全底线。下一步,还将推出挂面、面条系列产品,让传统麦香香飘城乡。